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越南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5-01-15 19:38农锦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

农锦华

【摘要】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越南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广西在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方面是中国开展对越经贸活动最便利的省区。同时,广西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与越南既有海域相连,又有陆地相连的省区。因此,通晓贸易知识又掌握越南语的复合型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如何完成好越南语翻译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翻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越南语翻译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58-02

随着中越贸易的不断发展,中越两国企业要开展合作必须进行良好的沟通,语言作为载体,承担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双方在项目考察、市场调研、项目评估、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方面都需要业务素质高和综合能力强的翻译人才。目前,市场上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越南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翻译的定义及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

翻译是指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古代《诗经》中就非常讲究翻译的信达雅,《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后来,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翻译教学的目的

翻译是一种具有交际能力的语言行为,是利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翻译过程是将原文进行语义和语法分析,然后找出目的语的对应结构并按目的语的语义和语法规则重新组织语句,最后整理出语篇,如果不了解其中规律,即使掌握了外语,翻译时也会有困难。可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是一种细致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利用另一种语言予以再现,因此它涉及到语言的研究及文化背景的研究。翻译教学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讨,以有目的的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这是翻译教学的目的。

三、越南语翻译的起源与发展

明朝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越南语翻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采取睦邻和安抚政策。明朝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专门设立“四夷馆”用来培养能接待来华朝贡的使节的翻译。“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同时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清朝继续明朝传统,改“四夷馆”为“四译馆”。《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会同四译分设二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司主事满、汉各一人提督之。四译馆隶翰林院,以太常寺汉少卿一人提督之。分设回回、缅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罗八馆,以译远方朝贡文字。乾隆十三年,省四译馆入礼部,更名会同四译馆,改八馆为二,曰西域,曰百夷,以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衔一人摄之。”此外,明朝还出版了第一本越南语的教科书——《安南国译语》。民国时期创办了国立东方语文学校,开设有诸如越、缅、泰等东南亚小语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成为国内培养越南语翻译最早的高校。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民间往来频繁,越南语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地方高校也陆续开设了越南语专业,如广西民族学院(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步入21世纪后,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的推进,越南语的应用范围继续扩大。

四、目前课程设置的现状

1、课时设置不充足,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教育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越南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教学,因此,在课时的设置方面尤显不足。而在越南语课程教学中又偏重越南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课程,翻译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语言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种语言是由特定的文化而造成的,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只有熟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保证译文准确通顺。

2、教材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越南语属于非通用语种,相关翻译教材很少。而现有的翻译教材又面向越南语专业的学生,侧重讲解语法和句式,对于非越南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显得生涩难懂。而越南高校出版的翻译教材则偏向政治、外交、风俗方面的题材,对于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而言帮助有限。市面上出版的这些教材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经贸领域相关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能学以致用。

3、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翻译实战训练

传统的翻译课程教学一直以来侧重于讲解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翻译课除了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在翻译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逐步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异同,从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很多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教学理念落后,并未根据当前经贸领域发展的新情况更新讲义内容,不扩充专业术语翻译词库,依然使用多年的旧案例,实用性不强。课堂教学很少使用多媒体,未能运用新兴网络媒体采集新鲜的教学素材,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媒体服务教学,使学生在听说方面进步不大。同时,社会实训课程并没有开设,翻译实训只在课堂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岗位的要求。

五、改革与建议

1、增加课时量,完善课程结构体系endprint

为达到越南语翻译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打下更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首先要增加翻译课程的课时量。其次,翻译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学生熟悉专业术语的运用,贮备词汇,努力成为熟悉行业和外语的专家型骨干。此外,还应该为学生开设范围跨度大的专业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2、理论联系实践,增加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外延,它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展现学生个人的综合实力。学校可以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平台。此外,结合专业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如中越文化沙龙、越南语知识竞赛、中越学生联欢等。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能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的乐趣。

3、增设文化背景课程和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学习又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此外,学生还应该辅修汉语课程。当今很多中国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要学好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官方对汉语水平没有硬性要求。外译中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外语原文和创造性地用汉语再现外语原文内容的过程,其中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极其重要,这要求翻译要体会原著作者的创作本意,最终用汉语再呈现出来。只有具备深厚的汉语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才能做好翻译工作。如果汉语基础不扎实,词汇贫乏,则可能词不达意,译文质量不高。

4、强化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要涉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外国文化如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收听外国广播等,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六、结语

越南语翻译课程是理论运用于实践最鲜活的教学体验。在教学中,讲究严肃性和灵活性并存。只有将翻译理论和技巧有机地结合,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翻译实践训练,才能提高翻译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明史·职官志三》

[2]李彩云.《越南语翻译》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01)

[3]谢小玲.基于中越经贸合作发展视角的越汉翻译课程改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4]赖艳玲,刘志强,中国越南语翻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江海燕.综合越南语课中的翻译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6]张惠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现状及思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7]谢小玲.当前越汉翻译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2013(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问题探讨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市场细分视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施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