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平
摘 要:从人均GDP、产业结构、交通情况、城镇化率和人力资源情况几个方面分析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将广东和江苏的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实现全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城镇化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035-02
长期以来,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广东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也是广东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不仅关系粤东西北地区自身的发展,也是珠三角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比较
据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2012年广东珠三角地区人均GDP为84 355元,是广东北部山区的3.59倍,相对于2008年的3.91倍有所缩小。和广东西翼地区比较,2008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是广东西翼地区的3.28倍,2012年缩小为2.79倍。2009年以来广东东西北地区人均GDP增速高于珠三角增速(2011年东翼、2012年山区除外),广东东西北地区发展水平和珠三角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差距仍然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
和江苏相比,2012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01 370元、62 208元和40 914元。人均GDP最高的苏南地区比广东珠三角地区高20.1%,2011年为16.7%,差距进一步拉大。人均GDP最低的苏北地区比广东最低的山区高74.3%,2011年为62.5%,差距更大。在2013年广东省“两会”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焦点。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朱明国感叹“我们就广州、深圳两只大老虎,带着一群绵羊。”而江苏在苏州这样的“头狼”背后,跟着苏北、苏中一群“狼”。
和全国比较,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 322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5 404万人,可得出2012全国人均GDP为38 354元,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换算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6 100美元。广东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12地市的人均GDP,全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粤北山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这极大制约了广东全省的竞争力和全面协调发展。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广东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率先比2010年实现“两个翻番”。胡春华书记到广东后要求附加一个条件——所有地级市人均GDP都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2013年7月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2013—2017年广东省统筹安排资金6 720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显著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二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三要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二、产业结构比较
据2009—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2008年广东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的序列结构为“二、三、一”结构,2009年以后为“三、二、一”结构。这说明2009年后,广东珠三角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工业占GDP比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2年广东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例为2.1∶47.9∶50.0,东翼地区为8.9∶54.9∶36.2,西翼地区为19.3∶41.0∶39.7,山区为16.7∶41.5∶41.8。2008—2012年广东东西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的序列结构为“二、三、一”结构,其中广东东翼地区工业占GDP比重为50%多,西翼和山区工业占GDP比重为40%多,显示东翼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于西翼和山区。广东东翼地区农业占GDP比重为9%左右,西翼地区20%左右,山区15%左右。广东东西北地区服务业产值占GDP为40%左右,几乎都小于工业占GDP的比重,可喜的是2012年粤北山区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工业占GDP的比重。
2012年江苏苏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例为2.3∶51.5∶46.2,苏中地区为7.0∶53.0∶40.0,苏北地区为12.7∶47.5∶39.8。其中苏中地区产业结构比例和广东东翼地区相当,苏北地区农业占GDP比重小于广东西翼和山区,苏北地区工业占GDP比重大于广东西翼和山区,苏北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广东西翼和山区差不多。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已经有较为系统的论证和研究。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农业比例迅速下降,服务业比例迅速上升,农业占GDP比例为一点几,工业占比为20左右,服务业占比近80。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新常态中国经济”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常态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2009年后广东珠三角地区和2012年后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符合这一特征。
三、交通情况
2012年广东西翼地区的公路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有公路1.37公里,广东山区的面积最大,公路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93公里。广东东翼和珠三角的公路密度分别为1.30和1.07。根据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的土地面积和公路里程,可以计算出2012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公路密度分别为1.70、1.83和1.28。江苏苏南、苏中地区的公路密度比广东所有地区的密度都大,苏北地区的公路密度也比广东珠三角和山区的密度大。当然,这和两省的土地面积密切相关,广东的面积是江苏的1.75倍。endprint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广东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看了上面的数据,还有不足。广东的高速公路全都是以广州为中心辐射下去,但是粤东西北有的两市之间是不能直达的。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宗武表示,广东现在还有的地方一个小时也上不了高速。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美国政府在西部大开发、巴西在开发欠发达地区时期,都是首先解决了道路交通问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未来几年,广东将建设厦深、南广、贵广、深茂、韶赣、梅汕等多条高快速铁路,搭建起全省高铁的“骨架”,并与珠三角城轨体系连接,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全省两小时工作生活圈。 “十二五”时期全省安排建设城际轨道项目共17个,建设里程777公里,总投资2 549亿元。包括穗莞深城际、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广清城际、广佛城际等。公路方面要大力推进县县通高速工程,推动我省与周边省份及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对接,2017年前基本建成规划的跨省界高速公路,实现公路网络外通内连。提高公路等级,实现各市中心城区30分钟内连通高速公路。
四、城镇化率
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为83.84%,广东东翼的城镇化率59.05%高于广东西翼的39.72%和山区的45.30%,广东西翼和山区的城镇化率连50%都未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2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和52.6%。2012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化率分别为72.7%、58.5%和54.7%。广东东翼的城镇化率略高于江苏苏中地区,江苏苏北地区的城镇化率远高于广东西翼和山区。
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通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在统计的内容上,城镇人口不光包括城市区域,还包括农村乡镇政府驻地的镇区及与之相连的村区。因为《广东统计年鉴》还没有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我们用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百分比来比较。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2001—2011年十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2]。这将会带来多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2012年,农村居民一年开支人均大约6 000元左右,县城居民一年开支人均1.2万元左右,如果转移到地级城市和地级以上城市,一年消费开支人均1.8万元左右。现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都超过70%,广东西翼和山区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求的潜力是很大的。
五、人力资源比较
广东珠三角和广东东翼、西翼、山区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和经费有着天壤之别,全省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012年广东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10 099 164万元,占全省的93.7%,粤东西北地区只占6.3%,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珠三角占92.3%,粤东西北地区只占7.7%,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美国西部开发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用于农业及其他各项事业[3],科研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促进农业革命的深化,推动经济发展。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历史的原因,有区域经济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有产业结构的原因,有资金的原因,还人力资源的原因等等。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找到本地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共同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实现全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南方都市报,2013-08-01.
[2] 马建堂做客新华网访谈:坚决走一条新增长之路[EB/OL].国家统计局,2013-07-16.
[3] 车秀文,区新宇.美国西部经济是如何崛起的[J].江苏统计,2001,(4).[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