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的认识”;趣;实;思;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109—01
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开始,理解数的意义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从自然数逐步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学生将不断增加对数的认识。小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为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否有效,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教学 “数的认识”。
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大部分学生经过学前教育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让他们产生“我已经会了”这种错误的感觉,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同时,6、7岁的学生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受到色彩、声音等外界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将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数字变成活泼可爱的“数字宝宝”,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和思考。
联系实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数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学生建立起物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创设来源于生活中的情境,使他们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得到建构。如,教学“数的组成”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物品,为学生创设观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准确感受、表达。又如,在“0的认识”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0”表示起点的含义,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直尺及跳远、跑步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0”的认识。
引导思考
数学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让他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成长。如,教学“百数表的认识”时,要利用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现数在百数表中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数字宝宝”们犹如军人一样站到整齐的队伍中时,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有什么特点,进而发现百数表的规律。紧接着,出示百数表的个别部分,让学生观察该怎样填,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
动手操作
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一年级“数的认识”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要依据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准确排列所出示数的顺序。可以创设让学生动手排列数字卡片或当“数字宝宝”上讲台站队等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觉运用了所学知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只有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他们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总之,小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创设使学生感兴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更有效、更精彩。
编辑:谢颖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