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口述史探究方法引入高中历史教学

2015-01-15 02:42池维强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口述史历史教学探究

关键词 口述史,探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3-0041-05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学界日益得到关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口述史成果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借鉴口述史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而后者意义更为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历史问题的探究需要用到口述史料,有些现代历史问题则需要做口述史访谈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如能掌握这些方法,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能更顺畅更有效。学界目前对口述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方法及意义的学术探讨,而对其在中学教学实践的论述相对缺乏。那么如何有效地将口述史方法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本文以人教版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化的变迁》为例,就该问题作一简略论述。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三课,涉及面比较广,时间跨度较大,所需史料也较多,这就要求教师须更加灵活恰当地选取史料。传统教学中,我们大都按部就班地引用已有文本史料,学生往往会感到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由于本单元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联系紧密,适合学生自己去开展调查探究。由此笔者想到:何不引入口述史探究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历史教学呢?

口述史探究的主要形式是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访谈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需要主动去寻找访谈对象进行访谈,以此得到口述史料,在各个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完成教学目标。一定意义上讲,口述史访谈也可以叫“做历史”。通过自己去做口述史访谈获取鲜活真实的史料,以弥补传统文本资料之不足,这个过程就是“做历史”。

通过“做历史”,教师可以获得生动鲜活、学生喜闻乐见的史料,更好地实现本单元的课标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等史实,并且通过访谈、查阅、分析、比较,学生们能感受历史现场,进而能够探究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及原因,在此过程中,会更好地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并体验到乐趣。

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乐于去了解自己父辈、祖辈的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多功能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不少人已有意识地去采访当进人,进行录音、录像并加以收藏,并且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心智更为成熟,可以胜任口述史访谈任务,也更能体会到口述史方法的价值和意义。

1.单元分析与小组划分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该单元进行整体分析,让学生明了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和知识概况,然后,教师阐述口述史探究课题。必修二第五单元内容按时间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30年社会生活”“改革开放后30年社会生活”三部分,每部分具体分为多个小课题,比如“服饰变化”“食物变化”“住房变化”“出行变化”“通讯变化”“风俗习惯变化”“娱乐方式变化”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确定多个访谈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划分小组,确定组长。

2.理论学习与方法培训

开展口述史探究课程前,教师向学生发放相关的口述史纲要,然后向学生介绍口述史访谈的概念、意义以及具体方法,向学生推荐可作借鉴的口述史著作,带领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口述史视频、音频作品。在观摩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口述史料对当年的历史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学校以前做过口述史访谈,可以借来佳作当范本让学生借鉴,网上的口述历史的录音和抄本也可以选来让学生模仿。这样可以刺激学生讨论,鼓舞其热情。

另外,在访谈培训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让他们相互采访,进行角色转换模拟演练,从而更好地掌握访谈方法及技巧。同时类似这样的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活力,使其兴趣盎然地去做这类活动。

3.查阅资料,制订方案

口述史访谈活动中,查阅资料是重要一环节。“搜集口述史料的过程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能否克服这些困难,会直接影响到口述史料真实性的程度,而这也将最终影响到口述史方法应用于历史教学的效果”。①教师指导学生过程中,要强调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指导他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获取本小组课题资料,掌握相关知识背景。学生通过图书馆借阅、网络搜索等形式查询资料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帮助,指导他们如何去甄别真伪。本单元能找到的参考资料有很多,比如《中国文化通史》《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衣食住行》等,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做出恰当选择。资料搜集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访谈方案,设计好访谈的核心问题。

4.确定访谈对象,设计具体问题

“口述史料搜集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找到理想口述者的问题”。②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访谈目的和计划查寻访谈对象,遇到不理想的受访者,要保持耐心,不要气馁,鼓励他们坚持查寻。确定访谈对象时,要与其定好访谈时间,说明访谈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等,以便受访者有所准备。之后,尽快拟定具体的访谈问题,做好访谈提纲,根据实际情况改动访谈方案。如果需要访谈的对象和问题很多,还可以制定调查问卷。就本单元内容来讲,学生们寻找访谈对象范围较大,比如自己的家庭成员、世纪老人以及与自己课题相关的专业人员等,他们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就能呈现社会变迁百态。

5.做好准备工作,开展访谈活动

学生开展访谈活动之前,须准备并检查好访谈所需要的设备,如录像机、照相机、录音设备等等,并再一次联系访谈对象,确定好访谈时间和地点。访谈过程中,要尊重受访者,注意访谈方法和提问技巧,根据受访者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方向,改变策略,使访谈能够顺利进行。如果第一次访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与访谈对象约定进行下一次采访。endprint

6.整理访谈记录,成果展示与评选

学生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到的录音、影像等资料转为文字稿,然后结合所学过的知识以及查阅到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查证。如果发现有模糊、错误或遗漏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详释、修改或补充,必要时就需去查问访谈对象,使访谈记录更加准确完备。在这个过程中,须注意尽量保持口述史料的原始性,必要的地方加注释,以保证口述史抄本的完整清晰。

口述史作品完成后,就到了成果展示与评选阶段。首先,教师要重申评估口述史访谈作品的标准。比如:访谈主题、重点是是什么?开场白、问题、总结等是否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访谈过程中访谈双方投注程度如何?访谈方法和技巧运用如何?访谈中有无使用失真或有用的资料?音频、视频及文字抄本质量如何?等等,可邀请专家老师及学生代表当评委。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分别展示、介绍自己的访谈成果,互相查证,交流经验和心得,寻找问题和不足,同时评选出最佳作品。

7.完善存档,拓展资源

经修改讨论完善后的口述史料,要及时存档保存。不论是文字版,还是语音、影像资料都要分门别类地收备齐全。根据学生所做口述史料的质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保存之所,比如可以提交图书馆、资料室,建立网上口述史资料库,这样不但完善了中学口述史信息资源,而且对以后教师查找课程资源大有帮助。另外,可根据受访对象意愿,把口述史访谈作品送给他们单位或家中保存留念。

笔者在组织本单元的教学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即组织学生打破课本固有结构,选定课题进行口述史访谈以收集史料;二是作品展示与课堂教学应用,在此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剖析,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学生通过口述史访谈,提交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使班级“历史作品评选与展览”做得丰富多彩,同时给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课为例,笔者利用学生的优秀口述史作品,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内容,选取近现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以此为主题,按照口述史访谈的要求“做历史”,完成后上交访谈音频、视频或纸质版的资料,我们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展示。

新课导入: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段。

师:同学们,精彩的小品片段让我们忍俊不禁,经典的台词折射出时代的进步,浓缩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由此我也想到一个话题:“前天·昨天·今天”,从这个题目说开去,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中国社会生活。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引入本课课题,

师:我们本节课的形式主要是让身边的人讲历史,下面有请第一位。

口述史料1:老照片的故事(口述者:王文博的爷爷,采访者:王文博,视频,内容略)

问题1:从材料可以得到什么历史信息?例如近代人们在服饰、发型、观念等方面发生了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老照片是历史人物或场景的瞬时定格,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记录,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的老照片,倾听受访者对照片内容的介绍,一方面增强历史感;另一方面,更好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各类“洋货”及西方文化进入到国民生活中,使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逐渐发生变化。材料中两张老照片代表了我国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中人物的服饰、发型最能体现出时代的变迁。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讨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近代服饰以及照相馆、西餐馆、洋楼、剪辫子现象等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特点及时代背景。

过渡语:讨论完物质生活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看近代社会习俗有哪些变迁。首先我们来看“缠脚的故事”。

口述史料2:缠脚的故事(口述者:宋帅的姥姥,采访者:宋帅,视频,内容略)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联系课本及所了解的知识,思考讨论:缠足有什么危害?什么时候人们提出废止缠足的?

设计意图: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大陋习,极大损害了妇女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强健国民体质,不便于社会劳动,不利于社会进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缠足的危害性,识记维新派最早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及民国初期政府曾颁布与此相关的法令。在先进人士的大力倡导下,缠足陋习才逐渐减少。

过渡语:婚姻制度以及婚丧仪式是社会习俗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代婚姻制度的变化。

口述史料3:祖母的婚姻 (口述者:张小萌的奶奶,采访者:张小萌,视频,内容略)

问题3:根据访谈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传统婚姻制度有什么特点?近代婚姻制度变革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原因?

设计意图:作为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方面,婚姻制度变革在探讨中不可或缺。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传统婚姻制度的弊端,更好地理解时代变化对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的巨大影响。此外,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诸多现象后面的背景原因,例如:建国初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当时什么政治背景?

过渡语:我们讨论完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我们再来看看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新风尚。

口述史料4:吃饱与吃好(口述者:吕泓逸的爷爷,采访者:吕泓逸,音频,内容略)

问题4:结合访谈材料与教材知识,思考: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对比当时的物质匮乏与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有什么感悟?

设计意图:民以食为天,吃饱饭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件大事。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经济路线的选择与实施对人民生活能否提高至为重要,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巨大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endprint

过渡语:说完了吃,我们再来聊聊住。我们一块来听一听“搬家的故事”。

口述史料5:搬家的故事(口述者:于杰的爷爷,采访者:于杰,音频,内容略)

问题5:通过听“搬家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安居乐业是人们普遍的梦想,通过亲历者的时代对比和切身经历,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惠和巨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过渡语:我们讨论完了新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习俗方面有那些变化。

口述史料6:大姨谈结婚(口述者:王丽娟的大姨,采访者:王丽娟,视频,内容略)

问题6:大姨结婚和大表姐结婚,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代人的婚礼,就能看出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大姨结婚时,正是十年动乱,物质匮乏,思想禁锢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生活特点就是勤俭节约、简单朴素;而大表姐结婚之时,已是21世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升,思想进一步解放,人们对社会生活与习俗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对社会习俗的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们通过探讨六个口述史料,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进行了透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政治与经济因素则尤为重要。中国的“前天·昨天·今天”还有哪些变迁?中国的“明天”是什么样的前景?值得大家进一步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发现。

对笔者来言,将口述史探究方法引入教学尚属首次,所以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对学生的培训不够、组织不够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导致学生的访谈作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口述史探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尽管如此,笔者和学生们还是收获颇丰。

首先,笔者进一步体会到口述史方法有助于我们拉近与历史的距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关注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泼与生动。实践证明,口述史方法是改革现状的良好途径,学生们乐于参加这类形式新颖且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他们通过采访老革命、老前辈等自己身边“有故事的人”,获取书本外更多的知识,将这些口述史料与学过的知识相互印证,就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由此走进历史,消除了对历史的陌生感,体会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口述史方法可以改变我们的一些观念。口述史“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有助于让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来重新定位历史学科”。②学生们不会再把历史局限于课本,逐渐会形成一种“大历史观”,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式去审视历史、探究历史,甚至“做历史”。实践证明,这样能提升他们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就教师而言,口述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应用方式和付出辛勤的方法”,③“是一项新挑战——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和个人素质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④所以我们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将口述史等新方法引进教学,不断拓展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如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更加精彩纷呈,而教师自己也会逐渐成为教育改革道路上的先行者、引领者。

【作者简介】池维强,男,山东潍坊人,中学二级教师,天津第一中学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endprint

过渡语:说完了吃,我们再来聊聊住。我们一块来听一听“搬家的故事”。

口述史料5:搬家的故事(口述者:于杰的爷爷,采访者:于杰,音频,内容略)

问题5:通过听“搬家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安居乐业是人们普遍的梦想,通过亲历者的时代对比和切身经历,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惠和巨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过渡语:我们讨论完了新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习俗方面有那些变化。

口述史料6:大姨谈结婚(口述者:王丽娟的大姨,采访者:王丽娟,视频,内容略)

问题6:大姨结婚和大表姐结婚,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代人的婚礼,就能看出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大姨结婚时,正是十年动乱,物质匮乏,思想禁锢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生活特点就是勤俭节约、简单朴素;而大表姐结婚之时,已是21世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升,思想进一步解放,人们对社会生活与习俗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对社会习俗的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们通过探讨六个口述史料,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进行了透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政治与经济因素则尤为重要。中国的“前天·昨天·今天”还有哪些变迁?中国的“明天”是什么样的前景?值得大家进一步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发现。

对笔者来言,将口述史探究方法引入教学尚属首次,所以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对学生的培训不够、组织不够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导致学生的访谈作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口述史探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尽管如此,笔者和学生们还是收获颇丰。

首先,笔者进一步体会到口述史方法有助于我们拉近与历史的距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关注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泼与生动。实践证明,口述史方法是改革现状的良好途径,学生们乐于参加这类形式新颖且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他们通过采访老革命、老前辈等自己身边“有故事的人”,获取书本外更多的知识,将这些口述史料与学过的知识相互印证,就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由此走进历史,消除了对历史的陌生感,体会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口述史方法可以改变我们的一些观念。口述史“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有助于让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来重新定位历史学科”。②学生们不会再把历史局限于课本,逐渐会形成一种“大历史观”,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式去审视历史、探究历史,甚至“做历史”。实践证明,这样能提升他们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就教师而言,口述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应用方式和付出辛勤的方法”,③“是一项新挑战——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和个人素质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④所以我们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将口述史等新方法引进教学,不断拓展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如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更加精彩纷呈,而教师自己也会逐渐成为教育改革道路上的先行者、引领者。

【作者简介】池维强,男,山东潍坊人,中学二级教师,天津第一中学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endprint

过渡语:说完了吃,我们再来聊聊住。我们一块来听一听“搬家的故事”。

口述史料5:搬家的故事(口述者:于杰的爷爷,采访者:于杰,音频,内容略)

问题5:通过听“搬家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安居乐业是人们普遍的梦想,通过亲历者的时代对比和切身经历,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惠和巨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过渡语:我们讨论完了新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习俗方面有那些变化。

口述史料6:大姨谈结婚(口述者:王丽娟的大姨,采访者:王丽娟,视频,内容略)

问题6:大姨结婚和大表姐结婚,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两代人的婚礼,就能看出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大姨结婚时,正是十年动乱,物质匮乏,思想禁锢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生活特点就是勤俭节约、简单朴素;而大表姐结婚之时,已是21世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升,思想进一步解放,人们对社会生活与习俗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对社会习俗的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们通过探讨六个口述史料,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进行了透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政治与经济因素则尤为重要。中国的“前天·昨天·今天”还有哪些变迁?中国的“明天”是什么样的前景?值得大家进一步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发现。

对笔者来言,将口述史探究方法引入教学尚属首次,所以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对学生的培训不够、组织不够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导致学生的访谈作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口述史探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尽管如此,笔者和学生们还是收获颇丰。

首先,笔者进一步体会到口述史方法有助于我们拉近与历史的距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关注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泼与生动。实践证明,口述史方法是改革现状的良好途径,学生们乐于参加这类形式新颖且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他们通过采访老革命、老前辈等自己身边“有故事的人”,获取书本外更多的知识,将这些口述史料与学过的知识相互印证,就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由此走进历史,消除了对历史的陌生感,体会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口述史方法可以改变我们的一些观念。口述史“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有助于让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来重新定位历史学科”。②学生们不会再把历史局限于课本,逐渐会形成一种“大历史观”,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式去审视历史、探究历史,甚至“做历史”。实践证明,这样能提升他们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就教师而言,口述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应用方式和付出辛勤的方法”,③“是一项新挑战——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和个人素质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④所以我们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将口述史等新方法引进教学,不断拓展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如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更加精彩纷呈,而教师自己也会逐渐成为教育改革道路上的先行者、引领者。

【作者简介】池维强,男,山东潍坊人,中学二级教师,天津第一中学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口述史历史教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