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迟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提出延迟退休年龄应该统筹考虑养老保障和就业状况,统筹考虑不同群体利益,统筹考虑短期和长期影响。退休年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目标退休年龄的确定、延迟时机的选择和延迟方式的制定等内容。本文根据林宝2001年提出的方案测算了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推荐方案延迟退休年龄将有效改善职工养老保险的资金平衡状况,改变现行制度下将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实现资金盈余且大幅度降低实现资金平衡所需的缴费率。
关键词:退休年龄;养老金资金平衡;劳动力短缺;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4106
一、 问题的提出
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际上延迟退休年龄的趋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如日本历史上曾多次延迟退休年龄。根据OECD[1]2013年的总结,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延迟了其退休年龄或出台了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如澳大利亚将在2017—2023年将1952年以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67岁;德国将在2014—2029年将1964年以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67岁;希腊在2011—2013年将女性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至65岁,并在2012年12月将所有人口的退休年龄延迟至67岁。
中国的退休年龄确定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必要性也正在增加。长期以来,关于中国退休年龄改革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早期主要是提前退休年龄和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前者主要从就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提前退休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陈颐[2] 建议将现行政府机关、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年龄普遍提前5年,从而使中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后者则主要从养老金压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应该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压力,李珍[3]认为在退休金保障水平不变、退休年龄不变的条件下,要想维持退休金保障水平不变,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只能是退休基金的急剧膨胀,因而有必要延迟退休年龄。针对上述争论,林宝[4]提出在改革退休年龄时应该综合考察就业和养老保障两个因素,退休年龄的确定应该从养老保障制度的角度来确定长期趋势,并根据就业状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改革时机,通过对两个因素的综合考察,其认为2015年左右是较为合适的延迟退休年龄的时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测算提出了一个渐进式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中国退休年龄改革时间窗口的临近,关于退休年龄改革的争论更为激烈,但主张提前退休年龄的已经很少见,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是否应该延迟退休年龄上。对主张延迟退休年龄者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仍然是最主要的理由,杜鹏[5]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明确提出应延迟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原新和史佳颖[6]认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发达国家应对老龄社会的普遍选择,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林宝[7]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客观上有助于缓解养老金压力。而质疑者的理由则较前一时期更为丰富,如张车伟和仲大军[8]认为延迟退休将对城镇正规部门就业、大学生等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巨大,还将使中国劳动力的优势转化为社会负担,所以不宜延迟退休年龄。姜向群和陈艳[9]认为从健康预期寿命的角度看,延迟退休年龄在中国还是不具备条件的。蔡昉[10]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应该成为中国近期的选择,一个理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因此,张士斌[11] 认为在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延迟退休年龄的普遍共识。
尽管如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就是说,中国延迟退休年龄已经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实现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压力到底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中国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设计
延迟退休年龄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特别是在当前公众对延迟退休年龄比较敏感的情况下,方案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一是统筹兼顾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形势。延迟退休年龄将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形势均产生影响,设计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要尽量减小对两者的冲击,根据社会保障资金平衡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状况努力寻找一个对两者均有利的方案,把握好延迟退休年龄的时机和节奏。二是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毫无疑问,任何改革均有利于一部分人而有损于另一部分人,延迟退休年龄也不例外。为了减小改革阻力,必须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一个可行的做法是为人们提供一定程度的趋利避害的机会,这就有必要采用弹性原则。弹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期限内(如改革期间)允许人们在新旧退休制度之间自由选择退休年龄,和改革后允许人们在法定退休年龄左右的一定年龄限度内自由选择退休时间。三是统筹兼顾短期和长期影响。退休年龄改革属于一朝决策、影响数十年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关键是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各个领域要尽量看得远一些,避免只顾解决眼前问题,忽略长远隐患的做法。对一些中长期影响,也要研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从根本上说,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退休年龄延迟到多少岁?何时开始延迟?如何延迟?从这个意义上讲,方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目标退休年龄的确定、延迟时机的选择和延迟方式的制定。
1目标退休年龄的确定
目标退休年龄即退休年龄延迟后所达到的年龄。从世界各国的退休年龄现状和改革趋势来看,目标退休年龄的选择多在60—68岁,尤其以60岁和65岁居多。根据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12]的统计,截至2012年,欧洲31个国家和地区中,男性退休年龄为65岁的有17个,女性退休年龄为65岁的有12个,另有3个国家男女退休年龄均超过65岁;而美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中,男性退休年龄为65岁的有14个,为60岁的有15个。根据林宝[4]前期分别以60岁和65岁为目标退休年龄对不同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的研究,中国选择65岁作为目标退休年龄较为理想,可以较好地实现减小养老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又不增加就业压力的目标。相反,以60岁作为目标退休年龄,缓解养老金压力的效果并不明显,延迟退休年龄不能达到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的。与此同时,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是一项前瞻性改革,退休年龄一旦确定,会延续较长时间,考虑到中国人口转变进程较快,人口老龄化速度也会较快,以60岁作为目标退休年龄显得偏低。因此,建议中国延迟退休年龄采用65岁作为目标年龄。同时,考虑到女性预期寿命较长及退休年龄男女趋同的趋势,建议男女采用相同的目标退休年龄。
2延迟时机的选择
林宝[4]提出,2015年左右存在一个养老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减轻的时机,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一个延迟退休年龄的好时机,并建议以2015年为基点开始延迟。从当前状况来看,这一判断仍然是成立的。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这个时机的来临。自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以来,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现象已经连年上演。根据都阳[13]的研究,回顾整个“十一五”时期,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外,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短缺状况总体上呈不断严重的趋势。根据预测, 预测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为依据,调整到2010年底。假设205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其中,男性776岁,女性815岁;假设201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逐渐上升,到2015年上升至18,然后保持不变;假设2050年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5%。未来中国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持续减缓,“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年增长在400—800万人,年增长率低于1%并将持续下降。如果能够保持近年的就业弹性,即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十二五”时期就业压力也将大为缓解。“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减轻,为改革退休年龄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3延迟方式的制定
退休年龄的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正如中国的其他改革一样,退休年龄改革也将采取渐进的模式。笔者认为,每3年延迟1岁是比较合适的进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每3年延迟1岁分解为每3个月(每1个季度)延迟1个月,这样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更加平缓。但考虑到未来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直接每满3年延迟1岁也是可以接受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仍然建议采用林宝[4]提出的推荐方案:2015年以前把女性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从2015年开始,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到2045年将男女退休年龄同时延迟至65岁。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方案,高庆波和邓汉[14]提出从2010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年延迟3个月,女工人到2050年,女干部到2030年,逐步将退休年龄延迟到60岁。范围[15]提出在2015—2030年,男性每3年延迟1岁,女性每2年延迟1岁,分别将男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25岁。穆怀中和柳瑞清[16]更是提出了三个方案,这些方案基本都采用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改革开始的时机多选择在2015年左右。 综合各位学者的方案,下文将仍延用林宝的推荐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尊重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和减少改革的阻力,建议在中国退休年龄改革之后,也引入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5年退休,但养老金标准将较按照法定退休有所下降;也可以高于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养老金标准可适当提高。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以在退休年龄弹性空间设计上,适当向女性倾斜,即女性的提前退休年龄可以略微宽松。由于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与缴费年限直接挂钩,可考虑仅仅提高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标准。当然,具体弹性幅度还需根据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和运行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测算,确保不同年龄退休者之间的公平性,并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退休。弹性退休设计还可以引入新旧制度之间选择的弹性,即可以设立过渡期(如5年),允许人们在此时期内可以在新旧两种制度之间进行选择,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趋利避害的机会,从而减小改革的阻力。
三、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经济多方面均会产生影响,其中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之一。这里以林宝[4]的推荐方案为基础进行测算,将原计划的每3年或每6年延迟1岁按照每3个月或每6个月延迟1个月进行操作。这样,第一次延迟将在2016年开始,而非从2018年开始。
退休年龄是养老金足额给付的年龄,延迟退休年龄将改变养老金领取者和缴费者的构成,理论上有利于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增加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但具体情况也取决于养老金制度设计,特别是对延迟退休期间养老金待遇的设计。为了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影响,本文分别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前后的养老金制度收支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实现资金平衡所需的缴费率。
1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
根据养老金平衡公式,养老金收入与养老金缴费率、社会平均工资、缴费者人数等因素有关,养老金支出与养老金领取者人数和平均养老金等因素有关。即有:
stLtWt=EtVt(1)
其中,st为养老保险缴费率,Lt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Wt为缴费职工平均工资,Et为养老金领取者人数,t为平均养老金水平。
根据林宝[17]的研究,某年的平均养老金与养老金制度的目标替代率、每年新进入退休年龄人口数、上年平均养老金水平和养老金指数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有关。这里以2012年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为基础,缴费者人数根据劳动年龄人数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进行估计。养老金领取者人数根据以人口预测得到各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养老金制度覆盖率和参保职工人数增长情况等进行推算。工资增长率采用两个方案:一是高增长方案,即假定2030年以前为6%,2031年以后为4%。二是低增长方案,即假定2030年以前为4%,2031年以后为3%。养老金指数化水平为工资增长率的60%,养老保险遵缴率实际缴费总额占应缴费总额的比重。为70%,年利率水平为3%。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到2050年最终达到覆盖80%的城镇就业人员。由于个人账户采用积累制,根据积累额量入为出,理论上可以通过调整计发月数来调整个人账户发放额,从而实现资金平衡问题,因此,这里只测算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平衡。假定从20岁开始工作,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一个工作35年的标准人在社会统筹部分的目标替代率为35%,退休年龄延迟后目标替代率也相应提高,退休年龄每延迟1岁,目标替代率提高1%。
资金平衡情况以年度资金余额(缺口)和累计资金余额(缺口)两个指标来衡量。这里借鉴林宝[18]2010年研究中使用的计算公式。年度资金余额可从资金平衡公式变化而来:
Bt=stθtLtWt-EtVt(2)
其中,t年遵缴率为θt。设利率为r,则测算期t0—tn年(t0为起始年,tn为终年)的期末(tn年末)累计资金余额为:
B=∑tn1t=t0Bt(1+r)tn-t(3)
测算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平衡状况将明显改善。在不考虑2012年以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下,在不延迟退休年龄时,2013—2050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各年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缺口,年度资金缺口最大值将出现在2050年,在高增长情形下约为21万亿元,在低增长情形下约为19万亿元,到2050年将累计出现资金缺口约为188万亿元(高增长情形)和318万亿元(低增长情形),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按照前述方案延迟退休年龄,则在高增长情形下将从2018年开始出现年度资金余额,在低增长情形下将从2019年开始出现年度资金余额,一直持续到2050年,整个测算期扭亏为盈,期末累计资金余额约为70万亿元(高增长情形)和286万亿元(低增长情形),如图3和图4所示。
2延迟时机的选择
林宝[4]提出,2015年左右存在一个养老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减轻的时机,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一个延迟退休年龄的好时机,并建议以2015年为基点开始延迟。从当前状况来看,这一判断仍然是成立的。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这个时机的来临。自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以来,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现象已经连年上演。根据都阳[13]的研究,回顾整个“十一五”时期,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外,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短缺状况总体上呈不断严重的趋势。根据预测, 预测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为依据,调整到2010年底。假设205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其中,男性776岁,女性815岁;假设201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逐渐上升,到2015年上升至18,然后保持不变;假设2050年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5%。未来中国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持续减缓,“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年增长在400—800万人,年增长率低于1%并将持续下降。如果能够保持近年的就业弹性,即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十二五”时期就业压力也将大为缓解。“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减轻,为改革退休年龄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3延迟方式的制定
退休年龄的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正如中国的其他改革一样,退休年龄改革也将采取渐进的模式。笔者认为,每3年延迟1岁是比较合适的进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每3年延迟1岁分解为每3个月(每1个季度)延迟1个月,这样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更加平缓。但考虑到未来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直接每满3年延迟1岁也是可以接受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仍然建议采用林宝[4]提出的推荐方案:2015年以前把女性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从2015年开始,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到2045年将男女退休年龄同时延迟至65岁。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方案,高庆波和邓汉[14]提出从2010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年延迟3个月,女工人到2050年,女干部到2030年,逐步将退休年龄延迟到60岁。范围[15]提出在2015—2030年,男性每3年延迟1岁,女性每2年延迟1岁,分别将男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25岁。穆怀中和柳瑞清[16]更是提出了三个方案,这些方案基本都采用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改革开始的时机多选择在2015年左右。 综合各位学者的方案,下文将仍延用林宝的推荐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尊重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和减少改革的阻力,建议在中国退休年龄改革之后,也引入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5年退休,但养老金标准将较按照法定退休有所下降;也可以高于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养老金标准可适当提高。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以在退休年龄弹性空间设计上,适当向女性倾斜,即女性的提前退休年龄可以略微宽松。由于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与缴费年限直接挂钩,可考虑仅仅提高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标准。当然,具体弹性幅度还需根据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和运行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测算,确保不同年龄退休者之间的公平性,并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退休。弹性退休设计还可以引入新旧制度之间选择的弹性,即可以设立过渡期(如5年),允许人们在此时期内可以在新旧两种制度之间进行选择,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趋利避害的机会,从而减小改革的阻力。
三、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经济多方面均会产生影响,其中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之一。这里以林宝[4]的推荐方案为基础进行测算,将原计划的每3年或每6年延迟1岁按照每3个月或每6个月延迟1个月进行操作。这样,第一次延迟将在2016年开始,而非从2018年开始。
退休年龄是养老金足额给付的年龄,延迟退休年龄将改变养老金领取者和缴费者的构成,理论上有利于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增加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但具体情况也取决于养老金制度设计,特别是对延迟退休期间养老金待遇的设计。为了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影响,本文分别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前后的养老金制度收支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实现资金平衡所需的缴费率。
1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
根据养老金平衡公式,养老金收入与养老金缴费率、社会平均工资、缴费者人数等因素有关,养老金支出与养老金领取者人数和平均养老金等因素有关。即有:
stLtWt=EtVt(1)
其中,st为养老保险缴费率,Lt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Wt为缴费职工平均工资,Et为养老金领取者人数,t为平均养老金水平。
根据林宝[17]的研究,某年的平均养老金与养老金制度的目标替代率、每年新进入退休年龄人口数、上年平均养老金水平和养老金指数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有关。这里以2012年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为基础,缴费者人数根据劳动年龄人数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进行估计。养老金领取者人数根据以人口预测得到各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养老金制度覆盖率和参保职工人数增长情况等进行推算。工资增长率采用两个方案:一是高增长方案,即假定2030年以前为6%,2031年以后为4%。二是低增长方案,即假定2030年以前为4%,2031年以后为3%。养老金指数化水平为工资增长率的60%,养老保险遵缴率实际缴费总额占应缴费总额的比重。为70%,年利率水平为3%。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到2050年最终达到覆盖80%的城镇就业人员。由于个人账户采用积累制,根据积累额量入为出,理论上可以通过调整计发月数来调整个人账户发放额,从而实现资金平衡问题,因此,这里只测算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平衡。假定从20岁开始工作,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一个工作35年的标准人在社会统筹部分的目标替代率为35%,退休年龄延迟后目标替代率也相应提高,退休年龄每延迟1岁,目标替代率提高1%。
资金平衡情况以年度资金余额(缺口)和累计资金余额(缺口)两个指标来衡量。这里借鉴林宝[18]2010年研究中使用的计算公式。年度资金余额可从资金平衡公式变化而来:
Bt=stθtLtWt-EtVt(2)
其中,t年遵缴率为θt。设利率为r,则测算期t0—tn年(t0为起始年,tn为终年)的期末(tn年末)累计资金余额为:
B=∑tn1t=t0Bt(1+r)tn-t(3)
测算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平衡状况将明显改善。在不考虑2012年以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下,在不延迟退休年龄时,2013—2050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各年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缺口,年度资金缺口最大值将出现在2050年,在高增长情形下约为21万亿元,在低增长情形下约为19万亿元,到2050年将累计出现资金缺口约为188万亿元(高增长情形)和318万亿元(低增长情形),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按照前述方案延迟退休年龄,则在高增长情形下将从2018年开始出现年度资金余额,在低增长情形下将从2019年开始出现年度资金余额,一直持续到2050年,整个测算期扭亏为盈,期末累计资金余额约为70万亿元(高增长情形)和286万亿元(低增长情形),如图3和图4所示。
2延迟时机的选择
林宝[4]提出,2015年左右存在一个养老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减轻的时机,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一个延迟退休年龄的好时机,并建议以2015年为基点开始延迟。从当前状况来看,这一判断仍然是成立的。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这个时机的来临。自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以来,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现象已经连年上演。根据都阳[13]的研究,回顾整个“十一五”时期,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外,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短缺状况总体上呈不断严重的趋势。根据预测, 预测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为依据,调整到2010年底。假设205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其中,男性776岁,女性815岁;假设201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逐渐上升,到2015年上升至18,然后保持不变;假设2050年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5%。未来中国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持续减缓,“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年增长在400—800万人,年增长率低于1%并将持续下降。如果能够保持近年的就业弹性,即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十二五”时期就业压力也将大为缓解。“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减轻,为改革退休年龄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3延迟方式的制定
退休年龄的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正如中国的其他改革一样,退休年龄改革也将采取渐进的模式。笔者认为,每3年延迟1岁是比较合适的进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每3年延迟1岁分解为每3个月(每1个季度)延迟1个月,这样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更加平缓。但考虑到未来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直接每满3年延迟1岁也是可以接受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仍然建议采用林宝[4]提出的推荐方案:2015年以前把女性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从2015年开始,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到2045年将男女退休年龄同时延迟至65岁。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方案,高庆波和邓汉[14]提出从2010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年延迟3个月,女工人到2050年,女干部到2030年,逐步将退休年龄延迟到60岁。范围[15]提出在2015—2030年,男性每3年延迟1岁,女性每2年延迟1岁,分别将男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25岁。穆怀中和柳瑞清[16]更是提出了三个方案,这些方案基本都采用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改革开始的时机多选择在2015年左右。 综合各位学者的方案,下文将仍延用林宝的推荐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尊重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和减少改革的阻力,建议在中国退休年龄改革之后,也引入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5年退休,但养老金标准将较按照法定退休有所下降;也可以高于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养老金标准可适当提高。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以在退休年龄弹性空间设计上,适当向女性倾斜,即女性的提前退休年龄可以略微宽松。由于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与缴费年限直接挂钩,可考虑仅仅提高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标准。当然,具体弹性幅度还需根据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和运行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测算,确保不同年龄退休者之间的公平性,并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退休。弹性退休设计还可以引入新旧制度之间选择的弹性,即可以设立过渡期(如5年),允许人们在此时期内可以在新旧两种制度之间进行选择,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趋利避害的机会,从而减小改革的阻力。
三、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对社会经济多方面均会产生影响,其中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之一。这里以林宝[4]的推荐方案为基础进行测算,将原计划的每3年或每6年延迟1岁按照每3个月或每6个月延迟1个月进行操作。这样,第一次延迟将在2016年开始,而非从2018年开始。
退休年龄是养老金足额给付的年龄,延迟退休年龄将改变养老金领取者和缴费者的构成,理论上有利于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增加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但具体情况也取决于养老金制度设计,特别是对延迟退休期间养老金待遇的设计。为了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影响,本文分别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前后的养老金制度收支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实现资金平衡所需的缴费率。
1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
根据养老金平衡公式,养老金收入与养老金缴费率、社会平均工资、缴费者人数等因素有关,养老金支出与养老金领取者人数和平均养老金等因素有关。即有:
stLtWt=EtVt(1)
其中,st为养老保险缴费率,Lt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Wt为缴费职工平均工资,Et为养老金领取者人数,t为平均养老金水平。
根据林宝[17]的研究,某年的平均养老金与养老金制度的目标替代率、每年新进入退休年龄人口数、上年平均养老金水平和养老金指数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有关。这里以2012年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的相关参数为基础,缴费者人数根据劳动年龄人数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进行估计。养老金领取者人数根据以人口预测得到各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养老金制度覆盖率和参保职工人数增长情况等进行推算。工资增长率采用两个方案:一是高增长方案,即假定2030年以前为6%,2031年以后为4%。二是低增长方案,即假定2030年以前为4%,2031年以后为3%。养老金指数化水平为工资增长率的60%,养老保险遵缴率实际缴费总额占应缴费总额的比重。为70%,年利率水平为3%。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到2050年最终达到覆盖80%的城镇就业人员。由于个人账户采用积累制,根据积累额量入为出,理论上可以通过调整计发月数来调整个人账户发放额,从而实现资金平衡问题,因此,这里只测算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平衡。假定从20岁开始工作,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一个工作35年的标准人在社会统筹部分的目标替代率为35%,退休年龄延迟后目标替代率也相应提高,退休年龄每延迟1岁,目标替代率提高1%。
资金平衡情况以年度资金余额(缺口)和累计资金余额(缺口)两个指标来衡量。这里借鉴林宝[18]2010年研究中使用的计算公式。年度资金余额可从资金平衡公式变化而来:
Bt=stθtLtWt-EtVt(2)
其中,t年遵缴率为θt。设利率为r,则测算期t0—tn年(t0为起始年,tn为终年)的期末(tn年末)累计资金余额为:
B=∑tn1t=t0Bt(1+r)tn-t(3)
测算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平衡状况将明显改善。在不考虑2012年以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下,在不延迟退休年龄时,2013—2050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各年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缺口,年度资金缺口最大值将出现在2050年,在高增长情形下约为21万亿元,在低增长情形下约为19万亿元,到2050年将累计出现资金缺口约为188万亿元(高增长情形)和318万亿元(低增长情形),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按照前述方案延迟退休年龄,则在高增长情形下将从2018年开始出现年度资金余额,在低增长情形下将从2019年开始出现年度资金余额,一直持续到2050年,整个测算期扭亏为盈,期末累计资金余额约为70万亿元(高增长情形)和286万亿元(低增长情形),如图3和图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