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5-01-15 22:14叶仲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课外鲁迅

叶仲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45-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如何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有计划,有方法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能指导学生有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家庭不多,大部分学生阅读方法首先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多品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有关鲁迅的文章,观看鲁迅的有关影视作品”。在这个单元导语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引导孩子阅读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含义深刻地句子,感受人物精神。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是作为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时要落实的,课外还要求“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有关鲁迅的文章,观看鲁迅的有关影视作品。”单元导语明确给出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迁移,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以形成阅读能力。我的具体作法是:

(1)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套的著作;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习了《凤辣子》一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整套的《红楼梦》,了解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状,重点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查找、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关的其它文章;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了《走近毛泽东》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阅读《恰同学少年》,了解青少年毛泽东。

(3)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如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猫》《母鸡》《白鹅》等描写动物的文章后,引导学生阅读沈石溪或者西顿的动物小说,让学生对动物的丰富情感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4)品读故事的不同版本;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晋陈寿写的《周瑜鲁肃吕蒙传》,林汉达与曹余章写的《周瑜火攻赤壁》,易中天写的《赤壁疑云》等,让学生学会在对比阅读中更加深刻理解自己的阅读对象。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阅读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二、指导品读与快速浏览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就应该引导他们把快速浏览和品读结合起来。一是浏览性的快速阅读。在课内,对于训练点不是很明显、知识性不是很强的文章的教学,可以教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如《科里亚的木匣》,只要让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就可以。要让学生意识到: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快速浏览法来阅读。二是品读。即逐字逐句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三年级学习《太阳》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介绍太阳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最后品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到了中高年级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长城》等同类文章,引导学生使用这种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内,经过这样大量的品读与快速浏览的训练,教会学生根据文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会既有效益又有深度。

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与快速浏览外,还可以针对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具体方法的指导。如: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等。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会质疑与释疑的方法。在高年级,教会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类型、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浓缩知识的方法等。

三、根据阅读的需要,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不要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会写的汉字也不多,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做复杂的读书笔记,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了。低年级的读书笔记可以设计得简单又有趣味性,比如:给学生画好一串大大的葡萄,让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把书名填在葡萄上,一个学期后,比一比谁的葡萄上的书名多。试想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看着填满书名的一大串葡萄,那种成就感一定溢于言表,做读书笔记的兴趣一定越来越浓。又比如到了中年级,给学生设计一棵大树,在树干上写上课外书的类型(如童话、科普故事、民间故事等)或者作者的名字(如沈石溪、安徒生、曹文轩等),树枝记录书名,叶子上记录这本书上好词好句。这样的读书笔记简单又有趣味,学生一定乐此不彼。当然,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热情一定很高。

到了高年级,就可以引导学生做有一定深度的读书笔记了。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制作手工书(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课外鲁迅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