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名、动、形同义复词

2015-01-15 22:14薛培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形容词庄子

薛培凤

【摘要】同义复词的广泛运用是上古汉语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这些同义复词直接影响了现代汉语中许多并列式合成词的形成,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庄子》成书于先秦时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同义复词,本文主要探讨《庄子》中的部分名词性同义复词、动词性同义复词、形容词性同义复词。

【关键词】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同义复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39-02

一、名词性同义复词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叫作名词性同义复词。

(一)棺椁

全书出现四处,义为“灵柩”、“棺材”。

以为棺椁则速腐。(《庄子·人间世》)

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庄子·人间世》)

吾以天地为棺椁。(《庄子·列御寇》)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庄子·天下》)

《说文》:“棺,关也,所以掩。”盛殓尸体的殓具叫“棺”;《说文》:“椁,葬有木椁也。”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在棺的外面,用粗大的方木堆叠铆接起来保护棺材的外棺叫“椁”。两个词根的本义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它们都指“灵柩”,区别在于一个指“内棺”,一个指“外棺”,《庄子·天下》“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一句,“棺”、“椁”对用,体现了二者这一细微的区别。但在《庄子》这四处语境中,“棺”、“椁”连用后,它们的差别就不存在了,都指灵柩,构成同义复词“棺椁”。

(二)宗庙

全书出现两处,义为“祖庙”。

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庄子·胠箧》)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庄子·天道》)

《说文》:“宗,尊祖庙也。”本义为“祖庙”,供奉祖先的地方;《说文》:“庙,尊先祖貌也。”也是指“祖庙”。两词根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在《庄子》中,“宗”、“庙”连用,正是用了本义,构成同义复词。

(三)中央

全书出现四处,义为“中心”、“正中”。

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庄子·德充符》)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混沌。(《庄子·应帝王》)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庄子·天下》)

《说文》:“中,内也。”本义是内、里,引申为中央;《说文》:“央,中央也。”“中”和“央”在“中央”这个义位上是同义词,在上面几处连用的语境中都使用了这一相同的义位,构成同义复词“中央”。

(四)容貌

全书出现两处,义为“面容”、“相貌”。

垂衣裳,设彩色,动容貌。(《庄子·天地》)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庄子·让王》)

《说文》:“颂,貌也。”“貌,颂仪也。”段注:“‘颂者今之‘容字也。必言仪者,谓颂之仪度可貌象也。凡容言其内,貌言其外。……析言则容貌各有当,如叔向言‘貌不道容是也。浑言则曰容貌,如‘动容貌,斯远暴慢是也。”上面几处连用后的“容貌”舍弃了两词根的区别,是两词根在本义上同义复用所构成的同义复词。

(五)道术

全书出现八处,义为“方法”、“方术”。

《说文》:“道,所行道也。”“术,邑中道也。”本义都是“道路”,又都引申为“方法”、“方术”,“道”、“术”是同义词。在《庄子》中,两个词根连用时使用的都是“方法”、“方术”这个义位,构成了同义复词“道术”。

二、动词性同义复词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叫作动词性同义复词。

(一)翱翔

全书出现一处,义为“飞翔”。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说文》:“翱,翔也。”“翔,回飞也。”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翱翔”与上文的“棺椁”一样,分举时有区别,放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不存在了,在“飞翔”这个义位上是同义词,在《庄子》中构成同义复词“翱翔”。

(二)寝卧

全书出现三处,义为“躺”。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

游居寝卧其下。(《庄子·天运》)

《说文》:“寝,卧也。”“卧,伏也。”段注:“卧与寝异。寝于床,《论语》‘寝不尸是也。卧于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此析言之耳。统言则不别,故宀部曰‘寝者卧也。”这又是两个“统言不别,析言则殊”的字,“寝”、“卧”连用时同义,在《庄子》中构成同义复词,共同表达“躺”这个概念。

(三)变化

全书出现五处,义为“变化”、“改变”。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庄子·天道》)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其一,不主古尝。(《庄子·天运》)

时有始终,世有变化。(《庄子·则阳》)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庄子·天下》)

《说文》:“变,更也。”本义是“变化”;《说文》:“匕,变也。”“匕”当为“化”之初文,本义是“变化”,引申为“教化”。“变”和“化”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结合后成为同义复词。

(四)哭泣

全书出现四处,义为“哭”。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着,旦而田猎。(《庄子·齐物论》)其母死,哭泣无涕。(《庄子·大宗师》)

哭泣衰轾,隆杀之服,哀之末也。(《庄子·天道》)

《说文》:“哭,哀声也。”“泣,无声出涕曰泣。”“哭”和“泣”的本义都是“哭”,据《说文》,它们的区别在于有声和无声。在上面几个句子中,“哭”、“泣”连用后,有声与无声的区别就被舍弃了,两个词根同义复用,构成同义复词“哭泣”,指广义上的“哭”。

(五)尝试

这也是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全书共出现九处,所处的语境多为“尝试论之”、“尝试言之”之类,都表示“试”、“试验”的意思。

《说文》:“尝,口味之也。”本义是用口辨别物的滋味,引申为“尝试”义,又引申为“曾经”义。《说文》:“试,用也。”本义是“使用”,引申为“尝试”。在《庄子》中,“尝”、“试”连用,使用的是“尝试”这个共同的义位,表达“尝试”、“试验”的意思,是同义复词。

三、结论

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大多是多义的,每个单音节的多义词都有自己的引申系列。在它们的引申系列中,经常在某一个义位上与其他同义复词。如“约”,在“缠束”的义位上与“束”构成同义词,复合为“约束”(《庄子·骈拇》),在“绳索”的义位上与“绳”构成同义词,复合为“绳约”(《庄子·骈拇》)。《庄子》中像这样的同义复词还有很多,表现出了上古汉语同义复词的能产性。

参考文献:

[1]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徐流.论同义复词[J].重庆师院学报,1990(4)

[4]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J].汉字文化,1991(2)

[5]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猜你喜欢
形容词庄子
认识形容词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小议消息当中的形容词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形容词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molecular diagnosis correlation in serum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osteoarticular tubercul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