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课堂教学的六个方面

2015-01-15 11:26:11王开东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现挂职苏州市基教处副处长借调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新校长 2015年1期
关键词:探险合一冲突

文 / 王开东(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现挂职苏州市基教处副处长,借调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大家好,我是苏州的王开东,关于未来的课堂教学,我把它概括为6个方面:话题、探险、对话、冲突、建构、绵延。

第一是话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题朝话题延伸。未来的知识单位会完全让位于主题单位,主题单位的包容性和广阔性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题领域,我们可以经过组合、删减、变形、改写等方式来实行话题的最大拓展,让学生形成丰厚的人生积累和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只读向可写转化。未来的作者文本会演化成读者文本。读者不仅是一个读者,还能理所当然地在作品中写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第二是探险。在共同探险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学生搞糊涂,不断地对知识进行遮蔽再去蔽、再遮蔽再去蔽,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智力挑战。

第三是对话。什么是对话?什么是真正的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对话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作者、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众声喧哗,这种对话是一种多边的、多重的、互动的和立体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达成临时性的共识。

第四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教学,教学应该由冲突引起,围绕着冲突展开。教学的过程就是冲突的形成、展开和解决的过程。

第五是建构。新知识、新观念的到来必然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失去平衡,而失衡自然是反常的、不稳定的,它必然要在一个新的过程中通过激烈的斗争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就是从动荡到和谐的建构过程。

第六是绵延。绵延是我取自柏格森的一个概念。在柏格森看来,外在世界之所以千变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构成世界终极本体的绵延是川流不息的。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异,变异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生命是由时间绵延而成的,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绵延中变化创新。人作为最高知性的生命体,正是在课堂中、在这种变化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时间的绵延意味着发明,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也意味着一切新鲜事物连续地、不断地产生。由此看来,课堂结束只是空间授课的结束,在时间的绵延中下课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课堂与未来连接并且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在这样的过程中未来我们完全可以追求时与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授与道的合一、教书与育人的合一、生存发展的需求与生命成长需求的合一,从而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猜你喜欢
探险合一冲突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去探险
儿童绘本(2020年9期)2020-06-01 07:48:45
人剑合一
故事大王(2019年11期)2019-12-20 08:48:29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探险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56
跟踪导练(四)6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7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