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南粳51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2015-01-15 16:01仲维功杨杰王军范方军朱金燕李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栽培要点抗病优质

仲维功+杨杰+王军+范方军+朱金燕+李文奇+黄转运+仲维华

摘要:南粳5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在江苏省中间试验中全生育期151d,株高100.2cm,叶片淡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病性、抗倒性强。一般有效穗300万~330万穗/hm2,每穗13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8g以上,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一般产量10000kg/hm2左右,高产田11250kg/hm2以上,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迟播种植。

关键词:粳稻新品种;抗倒;抗病;优质;栽培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1.2+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91-02

南粳51(原名南粳94140)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09年育成稳定品系94140,2010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试,2011年进入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9772.5kg/hm2;2012年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9999.15kg/hm2,2年平均产量名列参试品种首位。2013年进入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309.5kg/hm2。2014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南粳51(审定号:苏审稻201415)。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迟播种植。

1选育经过

2003年正季在南京以米质较好的扬粳201为母本,抗条纹叶枯病的盐稻8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目的是通过对有利基因的聚合,选育出抗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等病害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经连续多代的单株选择,并于2008年F5代选出分蘖力强、矮秆、抗条纹叶枯病、抗白叶枯病、穗型较大、生长清秀、株高100cm、性状基本整齐一致的2个株行。2009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其中编号为94140的小区在品比试验中,表现性状稳定一致,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弹性好,抗病性强,生长清秀,后期转色正常,熟相好;每穗总粒140粒左右,米粒外观透明,千粒质量28.5g,全生育期155d,比淮稻9号迟4d,小区产量折合产量10350kg/hm2。2010年推荐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备试验。

2中间试验及试种示范结果

2010年在江苏省晚粳迟播预试中产量名列前茅,2011年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72.5kg/hm2,名列第一,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3.6%,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三级,稻瘟病接种鉴定1级,抗白叶枯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状;2012年区试平均产量9999.15kg/hm2,比对照增产3.63%,增产显著,2年平均比对照增产3.63%。在区试中表现为产量较高,穗粒结构协调,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熟相好,米质优,抗病性好,抗倒能力强。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0309.5kg/hm2,比对照增产5%,表现为穗大粒多,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

在参加中间试验的同时,该品种2012年分别在南京、兴化、如皋、姜堰、江都、高邮等地参加了新品种展示与示范,表现出长势清秀,结实率高,熟相好,产量较高,米质优,得到了示范展示单位的好评。其中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团结组示范种植的百亩方,经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0764kg/hm2,最高产量田块达11374.5kg/hm2。表现分蘖力强,穗型较大,后期熟相好,结实率高,抗病性好,引起了种植农户和不少种子企业的高度兴趣。

3主要特征特性

3.1株型挺拔,生长清秀

南粳51苗期叶色淡绿,叶挺,苗体矮壮,分蘖力较强,抽穗后叶片较挺、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生长清秀,后期转色正常,收获时仍有2~3张绿叶,熟相好。在肥水正常条件下,株高100cm左右,谷粒椭圆,长宽比1.8左右,谷壳较薄。

3.2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该品种一般330万穗/hm2左右,每穗13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8~29g。在江苏省区试中各参试点有效穗在288万~349.5万穗/hm2之间,平均318.6万穗/hm2;成穗率68.1%~87.9%,平均78.05%;千粒质量28~30g,年度间变化较小。因此该品种产量较稳定,适应性较广。

3.3综合抗性较好

经江苏省区试统一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该品种对4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KS6-6、浙173、PXO97、JS49-6鉴定结果都在3级以下(按9级制分级),表现为抗。稻瘟病苗期鉴定结果6个小种都为0级;穗颈瘟1年接种、自然鉴定结果都为1级,2年为3级。条纹叶枯病经统一鉴定,3年异地鉴定结果1年为高抗、2年为抗。纹枯病鉴定结果3年均为抗。试验示范过程中纹枯病轻,未发生稻曲病。在试验示范过程中,未出现过倒伏现象。

3.4稻米品质优

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分析,连续3年检测结果都达到国标三级优质标准,糙米率83.8%,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2.3%,长宽比1.8,垩白率25%,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85mm,直链淀粉含量15%。综合品质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精米外观透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米饭外观有光泽,适口性好,在2013年第四届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品比中获得二等奖。

4栽培技术要点

4.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江苏省苏中稻区人工移栽种植以5月中旬播种为宜,沿江及苏南稻区5月下旬播种,机插秧在移栽前15~18d播种,大田用种量一般45~52.5kg/hm2,沿江及苏南机条播或直播稻用种量60kg/hm2。秧田落谷量应依据秧龄长短和育秧方式而定,以稀播培育壮秧为原则。湿润育秧或旱育稀植秧龄30d,净秧板播量375~450kg/hm2;旱育秧秧龄35~30d,净秧板播量525~600kg/hm2;机插秧秧龄18~15d,秧田与大田比1∶80。湿润育秧与旱育秧秧田要施足基肥,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2叶1心期施好断奶肥,3叶1心期施分蘖肥,拔秧前2~3d施好送嫁肥。机插秧苗床如采取基质育秧做到看苗补肥,起秧前1d施尿素45~75kg/hm2作送嫁肥,效果更好。

4.2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

移栽稻:大田生产一般株距13cm,行距25~28cm,27万~30万穴/hm2,每穴插3~4苗,基本苗90万~120万/hm2,栽插深度2~3cm,栽后20~25d达到预期穗数苗。随后搁田控苗,最高苗控制在450万/hm2左右,有效穗300万~330万穗/hm2。机插稻:一般株距12~13cm,行距30cm,25万~27万穴/hm2,每穴插3~4苗,缺穴率控制在5%以内,并采取人工补缺,栽后25d达到预期穗数苗。随后搁田控苗,最高苗控制在450万~480万/hm2,有效穗330万~345万穗/hm2。

4.3科学肥水运筹,提高群体质量

该品种属穗粒并重型品种,穗型较大,千粒质量较高,所以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该品种产量9750~10500kg/hm2,一般需氮量330kg/hm2左右、P2O5150kg/hm2、K2O150kg/hm2。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基肥最好能使用部分有机肥,磷、钾肥60%作基肥,40%作分蘖肥、穗肥。移栽后5~7d施分蘖肥1次,尿素150kg/hm2,1周后再施尿素150kg/hm2+复合肥150kg/hm2。穗肥在7月25—30日用复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8月10—15日(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120~150kg/hm2。

水浆管理:人工移栽田块,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当露田。机插秧田块,最好是薄水或基本不见水移栽,使秧苗湿润活棵。秸秆全量还田的在秧苗活棵后应灌1次水露1次田,减少秸秆发酵对秧苗的影响。达到穗数苗后应及时搁田,一般人工移栽正常生长田块应搁至田面不陷脚、白根外露、叶色褪淡为标准。机插秧田块应采取分次搁田,不宜一次搁田过重。以后采取间歇灌溉,抽穗期田间保持一定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满足生理需水即可,收割前7~10d断水。

4.4病虫防治

用线菌清、咪鲜胺等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做好稻蓟马、稻飞虱等害虫防治,大田期做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防治,高峰苗至抽穗期结合害虫防治用药防治纹枯病1~2次,其他病虫害防治参照生产上同类型品种和当地植保部门的要求实施,确保丰产丰收。

摘要:南粳5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在江苏省中间试验中全生育期151d,株高100.2cm,叶片淡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病性、抗倒性强。一般有效穗300万~330万穗/hm2,每穗13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8g以上,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一般产量10000kg/hm2左右,高产田11250kg/hm2以上,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迟播种植。

关键词:粳稻新品种;抗倒;抗病;优质;栽培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1.2+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91-02

南粳51(原名南粳94140)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09年育成稳定品系94140,2010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试,2011年进入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9772.5kg/hm2;2012年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9999.15kg/hm2,2年平均产量名列参试品种首位。2013年进入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309.5kg/hm2。2014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南粳51(审定号:苏审稻201415)。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迟播种植。

1选育经过

2003年正季在南京以米质较好的扬粳201为母本,抗条纹叶枯病的盐稻8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目的是通过对有利基因的聚合,选育出抗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等病害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经连续多代的单株选择,并于2008年F5代选出分蘖力强、矮秆、抗条纹叶枯病、抗白叶枯病、穗型较大、生长清秀、株高100cm、性状基本整齐一致的2个株行。2009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其中编号为94140的小区在品比试验中,表现性状稳定一致,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弹性好,抗病性强,生长清秀,后期转色正常,熟相好;每穗总粒140粒左右,米粒外观透明,千粒质量28.5g,全生育期155d,比淮稻9号迟4d,小区产量折合产量10350kg/hm2。2010年推荐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备试验。

2中间试验及试种示范结果

2010年在江苏省晚粳迟播预试中产量名列前茅,2011年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72.5kg/hm2,名列第一,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3.6%,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三级,稻瘟病接种鉴定1级,抗白叶枯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状;2012年区试平均产量9999.15kg/hm2,比对照增产3.63%,增产显著,2年平均比对照增产3.63%。在区试中表现为产量较高,穗粒结构协调,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熟相好,米质优,抗病性好,抗倒能力强。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0309.5kg/hm2,比对照增产5%,表现为穗大粒多,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

在参加中间试验的同时,该品种2012年分别在南京、兴化、如皋、姜堰、江都、高邮等地参加了新品种展示与示范,表现出长势清秀,结实率高,熟相好,产量较高,米质优,得到了示范展示单位的好评。其中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团结组示范种植的百亩方,经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0764kg/hm2,最高产量田块达11374.5kg/hm2。表现分蘖力强,穗型较大,后期熟相好,结实率高,抗病性好,引起了种植农户和不少种子企业的高度兴趣。

3主要特征特性

3.1株型挺拔,生长清秀

南粳51苗期叶色淡绿,叶挺,苗体矮壮,分蘖力较强,抽穗后叶片较挺、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生长清秀,后期转色正常,收获时仍有2~3张绿叶,熟相好。在肥水正常条件下,株高100cm左右,谷粒椭圆,长宽比1.8左右,谷壳较薄。

3.2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该品种一般330万穗/hm2左右,每穗13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8~29g。在江苏省区试中各参试点有效穗在288万~349.5万穗/hm2之间,平均318.6万穗/hm2;成穗率68.1%~87.9%,平均78.05%;千粒质量28~30g,年度间变化较小。因此该品种产量较稳定,适应性较广。

3.3综合抗性较好

经江苏省区试统一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该品种对4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KS6-6、浙173、PXO97、JS49-6鉴定结果都在3级以下(按9级制分级),表现为抗。稻瘟病苗期鉴定结果6个小种都为0级;穗颈瘟1年接种、自然鉴定结果都为1级,2年为3级。条纹叶枯病经统一鉴定,3年异地鉴定结果1年为高抗、2年为抗。纹枯病鉴定结果3年均为抗。试验示范过程中纹枯病轻,未发生稻曲病。在试验示范过程中,未出现过倒伏现象。

3.4稻米品质优

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分析,连续3年检测结果都达到国标三级优质标准,糙米率83.8%,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2.3%,长宽比1.8,垩白率25%,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85mm,直链淀粉含量15%。综合品质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精米外观透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米饭外观有光泽,适口性好,在2013年第四届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品比中获得二等奖。

4栽培技术要点

4.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江苏省苏中稻区人工移栽种植以5月中旬播种为宜,沿江及苏南稻区5月下旬播种,机插秧在移栽前15~18d播种,大田用种量一般45~52.5kg/hm2,沿江及苏南机条播或直播稻用种量60kg/hm2。秧田落谷量应依据秧龄长短和育秧方式而定,以稀播培育壮秧为原则。湿润育秧或旱育稀植秧龄30d,净秧板播量375~450kg/hm2;旱育秧秧龄35~30d,净秧板播量525~600kg/hm2;机插秧秧龄18~15d,秧田与大田比1∶80。湿润育秧与旱育秧秧田要施足基肥,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2叶1心期施好断奶肥,3叶1心期施分蘖肥,拔秧前2~3d施好送嫁肥。机插秧苗床如采取基质育秧做到看苗补肥,起秧前1d施尿素45~75kg/hm2作送嫁肥,效果更好。

4.2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

移栽稻:大田生产一般株距13cm,行距25~28cm,27万~30万穴/hm2,每穴插3~4苗,基本苗90万~120万/hm2,栽插深度2~3cm,栽后20~25d达到预期穗数苗。随后搁田控苗,最高苗控制在450万/hm2左右,有效穗300万~330万穗/hm2。机插稻:一般株距12~13cm,行距30cm,25万~27万穴/hm2,每穴插3~4苗,缺穴率控制在5%以内,并采取人工补缺,栽后25d达到预期穗数苗。随后搁田控苗,最高苗控制在450万~480万/hm2,有效穗330万~345万穗/hm2。

4.3科学肥水运筹,提高群体质量

该品种属穗粒并重型品种,穗型较大,千粒质量较高,所以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该品种产量9750~10500kg/hm2,一般需氮量330kg/hm2左右、P2O5150kg/hm2、K2O150kg/hm2。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基肥最好能使用部分有机肥,磷、钾肥60%作基肥,40%作分蘖肥、穗肥。移栽后5~7d施分蘖肥1次,尿素150kg/hm2,1周后再施尿素150kg/hm2+复合肥150kg/hm2。穗肥在7月25—30日用复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8月10—15日(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120~150kg/hm2。

水浆管理:人工移栽田块,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当露田。机插秧田块,最好是薄水或基本不见水移栽,使秧苗湿润活棵。秸秆全量还田的在秧苗活棵后应灌1次水露1次田,减少秸秆发酵对秧苗的影响。达到穗数苗后应及时搁田,一般人工移栽正常生长田块应搁至田面不陷脚、白根外露、叶色褪淡为标准。机插秧田块应采取分次搁田,不宜一次搁田过重。以后采取间歇灌溉,抽穗期田间保持一定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满足生理需水即可,收割前7~10d断水。

4.4病虫防治

用线菌清、咪鲜胺等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做好稻蓟马、稻飞虱等害虫防治,大田期做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防治,高峰苗至抽穗期结合害虫防治用药防治纹枯病1~2次,其他病虫害防治参照生产上同类型品种和当地植保部门的要求实施,确保丰产丰收。

摘要:南粳5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在江苏省中间试验中全生育期151d,株高100.2cm,叶片淡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病性、抗倒性强。一般有效穗300万~330万穗/hm2,每穗13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8g以上,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一般产量10000kg/hm2左右,高产田11250kg/hm2以上,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迟播种植。

关键词:粳稻新品种;抗倒;抗病;优质;栽培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1.2+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91-02

南粳51(原名南粳94140)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09年育成稳定品系94140,2010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试,2011年进入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9772.5kg/hm2;2012年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9999.15kg/hm2,2年平均产量名列参试品种首位。2013年进入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309.5kg/hm2。2014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南粳51(审定号:苏审稻201415)。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迟播种植。

1选育经过

2003年正季在南京以米质较好的扬粳201为母本,抗条纹叶枯病的盐稻8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目的是通过对有利基因的聚合,选育出抗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等病害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经连续多代的单株选择,并于2008年F5代选出分蘖力强、矮秆、抗条纹叶枯病、抗白叶枯病、穗型较大、生长清秀、株高100cm、性状基本整齐一致的2个株行。2009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其中编号为94140的小区在品比试验中,表现性状稳定一致,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弹性好,抗病性强,生长清秀,后期转色正常,熟相好;每穗总粒140粒左右,米粒外观透明,千粒质量28.5g,全生育期155d,比淮稻9号迟4d,小区产量折合产量10350kg/hm2。2010年推荐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预备试验。

2中间试验及试种示范结果

2010年在江苏省晚粳迟播预试中产量名列前茅,2011年参加江苏省晚粳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72.5kg/hm2,名列第一,比对照武运粳23增产3.6%,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三级,稻瘟病接种鉴定1级,抗白叶枯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状;2012年区试平均产量9999.15kg/hm2,比对照增产3.63%,增产显著,2年平均比对照增产3.63%。在区试中表现为产量较高,穗粒结构协调,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熟相好,米质优,抗病性好,抗倒能力强。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0309.5kg/hm2,比对照增产5%,表现为穗大粒多,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

在参加中间试验的同时,该品种2012年分别在南京、兴化、如皋、姜堰、江都、高邮等地参加了新品种展示与示范,表现出长势清秀,结实率高,熟相好,产量较高,米质优,得到了示范展示单位的好评。其中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团结组示范种植的百亩方,经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0764kg/hm2,最高产量田块达11374.5kg/hm2。表现分蘖力强,穗型较大,后期熟相好,结实率高,抗病性好,引起了种植农户和不少种子企业的高度兴趣。

3主要特征特性

3.1株型挺拔,生长清秀

南粳51苗期叶色淡绿,叶挺,苗体矮壮,分蘖力较强,抽穗后叶片较挺、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生长清秀,后期转色正常,收获时仍有2~3张绿叶,熟相好。在肥水正常条件下,株高100cm左右,谷粒椭圆,长宽比1.8左右,谷壳较薄。

3.2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该品种一般330万穗/hm2左右,每穗13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8~29g。在江苏省区试中各参试点有效穗在288万~349.5万穗/hm2之间,平均318.6万穗/hm2;成穗率68.1%~87.9%,平均78.05%;千粒质量28~30g,年度间变化较小。因此该品种产量较稳定,适应性较广。

3.3综合抗性较好

经江苏省区试统一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该品种对4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KS6-6、浙173、PXO97、JS49-6鉴定结果都在3级以下(按9级制分级),表现为抗。稻瘟病苗期鉴定结果6个小种都为0级;穗颈瘟1年接种、自然鉴定结果都为1级,2年为3级。条纹叶枯病经统一鉴定,3年异地鉴定结果1年为高抗、2年为抗。纹枯病鉴定结果3年均为抗。试验示范过程中纹枯病轻,未发生稻曲病。在试验示范过程中,未出现过倒伏现象。

3.4稻米品质优

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分析,连续3年检测结果都达到国标三级优质标准,糙米率83.8%,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2.3%,长宽比1.8,垩白率25%,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85mm,直链淀粉含量15%。综合品质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精米外观透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米饭外观有光泽,适口性好,在2013年第四届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品比中获得二等奖。

4栽培技术要点

4.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江苏省苏中稻区人工移栽种植以5月中旬播种为宜,沿江及苏南稻区5月下旬播种,机插秧在移栽前15~18d播种,大田用种量一般45~52.5kg/hm2,沿江及苏南机条播或直播稻用种量60kg/hm2。秧田落谷量应依据秧龄长短和育秧方式而定,以稀播培育壮秧为原则。湿润育秧或旱育稀植秧龄30d,净秧板播量375~450kg/hm2;旱育秧秧龄35~30d,净秧板播量525~600kg/hm2;机插秧秧龄18~15d,秧田与大田比1∶80。湿润育秧与旱育秧秧田要施足基肥,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2叶1心期施好断奶肥,3叶1心期施分蘖肥,拔秧前2~3d施好送嫁肥。机插秧苗床如采取基质育秧做到看苗补肥,起秧前1d施尿素45~75kg/hm2作送嫁肥,效果更好。

4.2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

移栽稻:大田生产一般株距13cm,行距25~28cm,27万~30万穴/hm2,每穴插3~4苗,基本苗90万~120万/hm2,栽插深度2~3cm,栽后20~25d达到预期穗数苗。随后搁田控苗,最高苗控制在450万/hm2左右,有效穗300万~330万穗/hm2。机插稻:一般株距12~13cm,行距30cm,25万~27万穴/hm2,每穴插3~4苗,缺穴率控制在5%以内,并采取人工补缺,栽后25d达到预期穗数苗。随后搁田控苗,最高苗控制在450万~480万/hm2,有效穗330万~345万穗/hm2。

4.3科学肥水运筹,提高群体质量

该品种属穗粒并重型品种,穗型较大,千粒质量较高,所以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该品种产量9750~10500kg/hm2,一般需氮量330kg/hm2左右、P2O5150kg/hm2、K2O150kg/hm2。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基肥最好能使用部分有机肥,磷、钾肥60%作基肥,40%作分蘖肥、穗肥。移栽后5~7d施分蘖肥1次,尿素150kg/hm2,1周后再施尿素150kg/hm2+复合肥150kg/hm2。穗肥在7月25—30日用复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8月10—15日(倒2叶)施保花肥尿素120~150kg/hm2。

水浆管理:人工移栽田块,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当露田。机插秧田块,最好是薄水或基本不见水移栽,使秧苗湿润活棵。秸秆全量还田的在秧苗活棵后应灌1次水露1次田,减少秸秆发酵对秧苗的影响。达到穗数苗后应及时搁田,一般人工移栽正常生长田块应搁至田面不陷脚、白根外露、叶色褪淡为标准。机插秧田块应采取分次搁田,不宜一次搁田过重。以后采取间歇灌溉,抽穗期田间保持一定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满足生理需水即可,收割前7~10d断水。

4.4病虫防治

用线菌清、咪鲜胺等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做好稻蓟马、稻飞虱等害虫防治,大田期做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防治,高峰苗至抽穗期结合害虫防治用药防治纹枯病1~2次,其他病虫害防治参照生产上同类型品种和当地植保部门的要求实施,确保丰产丰收。

猜你喜欢
栽培要点抗病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思南县思林乡辣椒栽培要点
红肉火龙果在渐江金华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
番茄果实感染灰霉病过程中H2O2的抗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