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民
〔关键词〕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时间;内容;目的;层
次;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047—0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书要靠多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成功的语文课也正是通过学生的多读才得以实现的。“以读为本“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语文教学模式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读才能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课文内容呢?
一、合理安排,保证时间
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精讲多读。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2. 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体会情感。
3. 读贯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选准内容,多读多思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陶冶情操。
1. 重点句段。重点句段(包括字词)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它们往往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把理解课文重点句段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入情多读,走进文本,体会感情,明白中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2. 疑难之处。有时看似简单的一个情节、一个普通平实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对于这些学生不易发觉、不易理解的句段,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
3. 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断描写,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多读多思,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
三、有的放矢,读有目的
指导学生读书时,一定要布置明确的任务,而且任务要力求具体、集中,具有明确的操作性。例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时,要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细读课文时,要抓住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词、句和段落,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读有层次
学习和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超越了认识的阶段,思维就会受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精读”的全过程,即由理解性的读逐步过渡到品味性的读。那些一接触课文就要求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毫无层次的指导方法是不足取的。例如,在教学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和主要内容,接着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一边伴着“哀乐”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场面,一边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所创设情境的感染下,学生不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地表达对总理的怀念与爱戴之情。这时,再要求学生朗读时,自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五、形式多样,读有变化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避免训练的单调性,力求做到读有变化。这里的“变化”一是指读的训练中,要把读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交叉使用。二是指读的形式要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不同认识阶段而变化。一般来说,轻声读、默读、自由读等属于理解性的读,适用于理解课文时;齐读、分组读等属于总结性的读,适用于复习巩固时;范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属于品味性的读,适用于体味感情时。读有变化既可以克服读的机械性,又可以防止追求热闹的形式主义,真正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以读为本”,在重视读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融入听、说、写的综合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