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统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将病性与病位相结合,统计分析常见证型。结果: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痰饮阻肺证、脾肾阳虚证。结论:当前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缺乏统一标准,证素辨证能够规范临床证型,以指导治疗。
【关键词】 心力衰竭;证素;证型分布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23-02
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从而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症状,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阶段,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古代文献并无心力衰竭相关的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心悸”、“胸痹”、“咳喘”、“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辨证分型上尚缺乏规范化标准,各医家大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辨证,使其易受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故进行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探讨其证素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规范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1 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病房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43~82岁,平均(63±078)岁。病程20天至25年,平均(523±012)年。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1]进行诊断。
13 证素诊断标准 根据朱文峰《证素辨证学》[2]制定心力衰竭证素诊断标准如下:瘀:①心胸部刺痛,为固定部位刺痛,夜间较著;②唇色暗紫;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痰浊:①胸闷痛;②体胖多痰;③身体困重;④面色暗;⑤舌淡紫,苔腻或滑,脉滑。阳虚:①胸痛绵绵,喜温喜按;②形寒肢冷;③腰酸膝软;④面色苍白;⑤泛吐清涎;⑥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阴虚:①胸部隐痛;②五心烦热,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③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气虚:①心悸气短;②神疲头晕;③舌淡,脉弱。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得出病性证素,通过与病位证素的结合,分析总结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13 统计频数、频率 将临床症状进行分类,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其出现的频数、频率。
2 结果
21 病性证素分布 根据病性证素分析可得出心力衰竭的病性证素包括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血瘀、痰浊,虚证主要为气虚、阴虚、阳虚。具体见表1。
22 病位证素分布 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具体见表2。
23 证型分布 心力衰竭的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宏观病性证素 心力衰竭病性证素主要以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为主。《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血脉”,表明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周身。气为血之帅,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滞则血脉瘀滞,血液不能输布周身而出现心衰。瘀血碍气阻络,影响水液的正常输布,而成为痰饮。痰为有形之邪,或停滞于经脉或留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而致血瘀。《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 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是导致心力衰竭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与代谢需求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心为阳脏,以“阳气”为用,心阳具有推动作用,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可致血液运行失常,瘀阻心脉;阳虚气化不利,运水无力,可造成水饮内停[3]。阴阳互根互用,故阴血亏虚,血不养心,心阳(气)失用,而致心衰。现代亦有研究提出阴虚证的微观内在本质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4]。
【摘 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统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将病性与病位相结合,统计分析常见证型。结果: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痰饮阻肺证、脾肾阳虚证。结论:当前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缺乏统一标准,证素辨证能够规范临床证型,以指导治疗。
【关键词】 心力衰竭;证素;证型分布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23-02
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从而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症状,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阶段,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古代文献并无心力衰竭相关的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心悸”、“胸痹”、“咳喘”、“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辨证分型上尚缺乏规范化标准,各医家大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辨证,使其易受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故进行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探讨其证素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规范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1 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病房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43~82岁,平均(63±078)岁。病程20天至25年,平均(523±012)年。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1]进行诊断。
13 证素诊断标准 根据朱文峰《证素辨证学》[2]制定心力衰竭证素诊断标准如下:瘀:①心胸部刺痛,为固定部位刺痛,夜间较著;②唇色暗紫;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痰浊:①胸闷痛;②体胖多痰;③身体困重;④面色暗;⑤舌淡紫,苔腻或滑,脉滑。阳虚:①胸痛绵绵,喜温喜按;②形寒肢冷;③腰酸膝软;④面色苍白;⑤泛吐清涎;⑥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阴虚:①胸部隐痛;②五心烦热,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③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气虚:①心悸气短;②神疲头晕;③舌淡,脉弱。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得出病性证素,通过与病位证素的结合,分析总结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13 统计频数、频率 将临床症状进行分类,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其出现的频数、频率。
2 结果
21 病性证素分布 根据病性证素分析可得出心力衰竭的病性证素包括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血瘀、痰浊,虚证主要为气虚、阴虚、阳虚。具体见表1。
22 病位证素分布 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具体见表2。
23 证型分布 心力衰竭的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宏观病性证素 心力衰竭病性证素主要以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为主。《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血脉”,表明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周身。气为血之帅,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滞则血脉瘀滞,血液不能输布周身而出现心衰。瘀血碍气阻络,影响水液的正常输布,而成为痰饮。痰为有形之邪,或停滞于经脉或留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而致血瘀。《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 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是导致心力衰竭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与代谢需求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心为阳脏,以“阳气”为用,心阳具有推动作用,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可致血液运行失常,瘀阻心脉;阳虚气化不利,运水无力,可造成水饮内停[3]。阴阳互根互用,故阴血亏虚,血不养心,心阳(气)失用,而致心衰。现代亦有研究提出阴虚证的微观内在本质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4]。
【摘 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统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将病性与病位相结合,统计分析常见证型。结果: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痰饮阻肺证、脾肾阳虚证。结论:当前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缺乏统一标准,证素辨证能够规范临床证型,以指导治疗。
【关键词】 心力衰竭;证素;证型分布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23-02
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从而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症状,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阶段,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古代文献并无心力衰竭相关的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心悸”、“胸痹”、“咳喘”、“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辨证分型上尚缺乏规范化标准,各医家大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辨证,使其易受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故进行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探讨其证素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规范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1 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病房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43~82岁,平均(63±078)岁。病程20天至25年,平均(523±012)年。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1]进行诊断。
13 证素诊断标准 根据朱文峰《证素辨证学》[2]制定心力衰竭证素诊断标准如下:瘀:①心胸部刺痛,为固定部位刺痛,夜间较著;②唇色暗紫;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痰浊:①胸闷痛;②体胖多痰;③身体困重;④面色暗;⑤舌淡紫,苔腻或滑,脉滑。阳虚:①胸痛绵绵,喜温喜按;②形寒肢冷;③腰酸膝软;④面色苍白;⑤泛吐清涎;⑥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阴虚:①胸部隐痛;②五心烦热,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③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气虚:①心悸气短;②神疲头晕;③舌淡,脉弱。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得出病性证素,通过与病位证素的结合,分析总结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13 统计频数、频率 将临床症状进行分类,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其出现的频数、频率。
2 结果
21 病性证素分布 根据病性证素分析可得出心力衰竭的病性证素包括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血瘀、痰浊,虚证主要为气虚、阴虚、阳虚。具体见表1。
22 病位证素分布 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心,可涉及脾、肺、肾。具体见表2。
23 证型分布 心力衰竭的证型主要为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宏观病性证素 心力衰竭病性证素主要以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为主。《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血脉”,表明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运行以濡养周身。气为血之帅,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滞则血脉瘀滞,血液不能输布周身而出现心衰。瘀血碍气阻络,影响水液的正常输布,而成为痰饮。痰为有形之邪,或停滞于经脉或留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而致血瘀。《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 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是导致心力衰竭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与代谢需求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心为阳脏,以“阳气”为用,心阳具有推动作用,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可致血液运行失常,瘀阻心脉;阳虚气化不利,运水无力,可造成水饮内停[3]。阴阳互根互用,故阴血亏虚,血不养心,心阳(气)失用,而致心衰。现代亦有研究提出阴虚证的微观内在本质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