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娟
[摘 要]经典,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载体之一。一个人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忍的意志品格。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研读文学经典,是健全他们人格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经典 人格 研读 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88
经典,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载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超越时空,绵远流长,是时代灵魂和民族脊梁的精神砥柱。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不仅包含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含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忍的意志品格。有了这些特质,一个人的人格才称得上是健全的。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来说,研读文学经典,是健全他们人格的方法之一。
一、研读经典,形成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出的一条硬汉。他孤独、倒霉、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却乐观勇敢、自信自得、坚韧不屈,向世人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与大鱼搏斗,最后只拖回了一副骨架。显然,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他失败了,但他却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始终保持了一个硬汉应有的风度;在与不可思议的大自然的搏斗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成为永远打不败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通过研读《老人与海》这一经典之作,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上既有光明,也有黑暗,在顺境中要警惕骄傲和自满,在逆境中万万不能抛弃心中的理想;要永远保持自信,坚强勇敢,对未来充满乐观精神;在遇到暂时性困难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战胜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从而磨砺自身意志,提升个人素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仅是对挫折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教导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人生的艰难险阻。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人生”,我认为积极的态度必然预示着积极的人生。因此,利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研读经典,养成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八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他聪明好学,每天都伏案练字,但时间一长,就有点沉不住气了,觉得这样甚是厌烦。他想要走捷径,于是问父亲学习书法有什么秘诀。王羲之指着家里的七口大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七口缸里,你把这七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诀了。”王献之听后惭愧不已,从此苦练基本功,最后竟真的写完了七口大缸里的水,最终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生活中,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即使是小草,它们也在努力地为春天增添一抹绿色,希望在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通过阅读经典,能让学生了解名人与伟人之所以流芳千古,与他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的坚持与不懈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并执着地追求,才不会被外界所干扰,最终到达胜利的巅峰。
三、研读经典,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美丑
早在几年前,我就在校园内听到一些学生自编自改的歌谣、童谣及古诗,如“床前明月光,卷子一张张,明天要考试,心中乱惶惶”等。在拼凑、搞笑、揶揄、噱头等亚文化的影响下,师道尊严尽失,同学情谊淡化,文化精髓被遗弃,学生健康成长受影响。因此,我认为要坚决抵制亚文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美丑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外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情与理的复合体。如《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充分阐明了美与丑的界定,塑造了美与善的形象——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也塑造了道貌岸然的克洛德。阅读此类经典,让学生不仅能抵制住校园亚文化,还能学会界定是与非、美与丑,逐渐健全自身人格。
四、研读经典,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是团结合作的金玉良言。如《十五少年漂流记》这本书讲的是十五个八至十四岁的学生,为了让寒假过得有趣,乘船去旅行但不幸被风暴抛至荒岛的故事。在荒岛上,他们很快就没有了食物。为了离开,他们团结起来,低年级学生钓鱼,高年级学生打猎,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个故事说明团结合作具有无坚不摧、战胜一切的力量。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提倡“中国梦 我的梦”,我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就应学习《十五少年漂流记》中十五个少年的团结合作精神。小学生若能习得这种精神,不仅能健全人格,而且对他们的人生也大有裨益。
钱理群说:“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于其中。”健全的人格就是一种科学、乐观、豁达、不畏艰险、不断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我们应让学生自觉培养这样的品格,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痕迹。作为教师,我们更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近经典、与智者对话,感受心灵的碰撞,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健全自己的人格。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