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小说哥特艺术的美学审视

2015-01-14 12:20钱立
山花 2014年20期
关键词:哥特霍桑小说

钱立

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源远流长。本文概述了霍桑小说的创作,明确了哥特小说的独特形式,并从小说的背景、情节结构、怪诞的情节三个方面,来就霍桑小说哥特艺术作出美学审视,意在为霍桑小说中哥特艺术的深刻理解提供借鉴与支持。

哥特小说有着斐然的成就,其艺术特征十分鲜明,恐怖阴森的场景、奇幻神秘的超自然现象、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等均属于哥特小说的典型情节要素。纳撒尼尔·霍桑作为早期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其小说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哥特艺术手法的巧妙应用。在霍桑小说所呈现的复杂情感中,人们寻求感情的释放与灵魂的净化,从而实现自身审美情感的升华。剖析哥特艺术,霍桑小说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霍桑小说哥特艺术的美学审视展开探讨分析,来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小说哥特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霍桑小说的创作概述

霍桑的创作生涯有四部长篇哥特罗曼司,其他都是他所喜欢的短篇的创作形式。哥特文学传统的几个要素,在霍桑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小说中既有传统哥特小说几乎必不可少的城堡、密室、森林等场景,鬼魂、复仇、阴谋、凶杀等内容,也没有离开“善恶冲突”这样的主题,有些作品气氛尤其阴暗诡秘,情节尤其曲折离奇,属于典型的哥特小说。同时他的作品又展现出全新的风格和时代性,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在内容情节、场景氛围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他的亮灰色“哥特式罗曼司”的品牌特色。

哥特小说的独特形式

哥特小说的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场景注重对黑色调的呈现

通常,哥特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拉丁风情区,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孤零耸立的古宅、教堂、城堡、修道院等是常见的情景。伴随着情景的延时展开,笔触渗透到压抑、封闭的建筑内部,进入到隐秘幽深的角落之中,从书房、阁楼、卧室逐渐朝地窖、地下室、墓穴延伸。利用时空来使读者脱离现实生活,这样,就实现了对审美距离的预设。哥特小说发展的早期,因其更多与幽灵、死亡联系在一起,而给人以惊悚之感,而之后哥特小说则对这种黑色调的场景给予深刻的强调与突出。

(二)情节的诡异离奇

诡异离奇的情节是哥特小说的重要元素,这些情节如同一个个谜一样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待其真相大白后,很多却是难以作出理性解释的,因此被冠以灵异现象、超自然现象之名。伴随着情节的推进,更多是对作者极冷笔调的表现,理智推理下将其本身的迷狂掩藏。这样的情节渲染下,走进了读者的灵魂深处,使其直面自己的原始欲望和隐藏的内心世界。由此可以看出,诡异离奇的情节下所渲染的黑色基调是哥特小说引人入胜的关键。

(三)暗示、紧凑的语言

一样的故事,换做不同的人来讲述,其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哥特小说特色鲜明,强调模糊、象征与暗示,从而给读者以误导,叙述上保持紧凑的节奏,让读者产生十分压抑的感觉。通常情况下,暗示、模糊的语言让读者步入了理性的误区,从而随着情节的推进,来跟随主人公,一同饱受磨难和惊吓。强势的情节节奏是哥特小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情节的急速推进使得读者心理发生大幅度的波动,由此形成的紧张感是十分强烈的,且这一紧张感会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的展开发生起伏。

霍桑小说哥特艺术的美学审视

霍桑小说中恐怖的场景、充满悬念的情节、离奇怪诞的事件等,是对英国传统哥特小说情节特征的继承,但又完成了对早期哥特小说中鬼怪小说或恐怖小说这种单一性质的超越,将作者对宗教、社会、爱情、道德、伦理等主题的探索融入到笔触当中,情节设置的夸张怪诞使得读者能够对生活中的现状作出更为透彻、全面的审视,这样哥特小说本身主题所隐含的批判性就逐渐浮现出来,完成了由给人以恐怖到发人深省的升华。

(一)小说背景有着鲜明的中世纪色彩

霍桑小说中,这一小说背景色彩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对异域氛围、恐怖自然与神秘场景的营造上。这样的背景下,就形成了基调美,既让读者神经紧绷,又难以自拔,进而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

1.神秘阴暗的场景

《修道士》作为哥特小说的经典,暗无天日的修道院是其背景,而霍桑在其作品《红字》中则将镜头对准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中世纪的浓厚氛围下凸显了故事神秘、阴郁的背景。在开篇第一章,压抑的基调便已经奠定,监狱大门上的斑斑锈迹让人联想到世间的罪恶。在小说中,刑台这一场景出现了三次,这是对四位主人公性格、命运的表现,从而完成了对道德与罪恶这一小说主旨的揭示,推动者故事情节的延伸发展。刑台的第一次出现是邪恶宗教的迫害,第二次出现是对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内心长期挣扎、矛盾的现实写照,第三次出现,刑台成为了戏剧性的舞台,在这里丁梅斯代尔的罪行被公开,其用肉体来换取精神的升华,由此,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迈入一个高潮。同时,作品《红字》中也不乏一些寓意深刻的场景描写,如野草丛生的坟地如同罪恶深埋的地点,牧师居住的阁楼,狭小、黑暗,象征着其内心欲望的压抑。又如幽暗的森林,这里是牧师与海斯特母女相会的地方,是对人类最原始欲望的表达。无疑,这些有着独特深意的场景使得小说情节的哥特色彩更为浓厚,且复杂无限的深意隐寓其中。

2.恐怖的自然环境

极端的自然环境在很多时候是霍桑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幽暗山谷中潜藏着罪恶。如《大红宝石》中的峭壁悬崖,《一个有抱负的来客》中的诺奇峡谷,这些隔世的山谷则恰恰是徒劳隐秘的忏悔喜欢选择的地方。这些地点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世人难以涉足,而这就如同奇异的面纱隔挡着现实世界与故事背景。同时,对于“天气”和“黑夜”的描写是霍桑小说中哥特色彩的明显体现。在霍桑短篇小说中,黑夜的出现很普遍,其是对神秘、幽远气息的传递,在特定的时间,黑夜与森林的幽冥交织,便营造出一种怪异、魔幻般的氛围。如《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魔鬼的聚会就是在夜晚的森林,霍桑通过描写布朗神奇的遭遇,带领读者一同碰触人性中隐秘的“恶”。“黑夜”这一时间意象在霍桑小说中的出现可谓频繁,离奇、惊悚的事件很多就发生在这一时间场景当中,这一点体现了霍桑对于黑色或黑夜的热衷,恐怖的黑夜与黑色事件的配合十分适宜。此外,恶劣天气这一自然背景条件也是对“黑色”因素的有力渲染,黑夜与狂风暴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时空的复合意象。如《七角楼》中克利福德与关赫普兹巴的出逃就发生在大雨磅礴、狂风呼啸的夜晚,从而给读者以恐惧感、紧张感,而恶劣的天气也是对人类疑惑、冷漠、烦恼、混乱的预示。由此来看,霍桑小说中,天气因素同小说主题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风云变幻是与情节变化的暗合,彼此映衬又相得益彰。endprint

3.浓郁的异域风情

在早期的哥特小说中,对于异域风情这一风俗环境的表现十分热衷,且在霍桑小说创作中也有着浓厚的体现。霍桑将异域的神秘气氛渗透至自己的小说当中,在阴暗背景上映射出恐怖、诡异的人物活动场景,由此,便构成了霍桑哥特小说的完整背景。在作品《红字》中,霍桑对于人物外貌也侧重在异域色彩上的倾斜,男女主人公均为来自大洋彼岸的异域人,男主内心敏感、外表严肃,是典型的英格兰人,女主的从容优雅则让其具备了典型的东方女性特质。这两个特点鲜明的英国人,在踏上新英格兰土地后不久就融入到了反对清教主义的浪潮中,由此在压抑的中世纪氛围中,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爱情故事。《玉石人像》是霍桑最后一部完成的小说,其背景选在意大利,文笔间对古罗马遗迹和异国风情有着大量、热情的描绘,对于欧洲文明的崇拜与向往跃然纸上。古老的意大利有着让人心动的神秘美,这诗一般的仙境,为霍桑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灵感,从而尽情陶醉于幻想的境界当中。

(二)充满悬念的情节结构

悬念的作用在于引人入胜,在霍桑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未知、神秘的美。古希腊悲剧手法在霍桑小说中有着良好的体现,将人物出人意料的命运和情节急转直下的发展交织于悬念的设置当中,扑朔迷离下深层次的故事主旨被烘托出来,神秘的意境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也与读者内心对未知的探索产生了共鸣。

1.悬念的解读

从霍桑的角度来解读悬念,指的是人们对于小说中情节发展、人物命运期待与关注的一种心情。在《七角楼》第一章中,霍桑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事,众多悬念的预先设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莫尔的诅咒、莫尔泉水突然变质、平琼上校的死亡等谜团和悬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强大的神秘力量似乎冥冥中已经决定了主人公的经历,而随着情节的推进,也对读者的最初推测作出了应验。故事的发展,情节在展开,读者也在经历着精神的历险,待对故事情节的始终了解后,这一历险方才拨云见日,这种形式美引发了读者心灵的震撼,其内心深处的感叹与深省使得霍桑小说的哥特艺术特征越发地突出。

2.情节的冲突

情节的冲突是读者悬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悬念的内涵与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早期的小说对于人物间的情仇关系乐此不疲,这类小说描写的通常是为满足欲望或争夺财产所引发的罪恶与暴力,情节冲突十分激烈,重重悬念下使故事的发展扣人心弦。而霍桑小说在借鉴上述特点的同时,并未局限于对刺激情节的再现,而是力图在矛盾双方的激烈对抗中,对人性碰撞下的命运观、道德观、宗教观等深刻主题进行凸显。可以说,霍桑小说的暴力美并不是表象的,而是延伸至人的精神与心灵,让读者跟随故事脚步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审视与对照。霍桑小说中的“爱情”与“复仇”是情节冲突的典型代表,两者缠绕交织,在曲折的情节中若隐若现,带有古典悲剧色彩的悬念美紧扣读者的神经。

(三)怪诞的情节

霍桑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代表,在其小说中充满着怪诞的情节,内容上也显示出非理性因素,而非理性情节恰恰是霍桑超越常人的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当生与死、真与假、现实与虚构等通过想象加以混淆时,便产生了怪诞感。霍桑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运用怪诞手法,对非理性情节下所蕴涵理性内容的深刻表现。

1.想象是怪诞情节的源头

霍桑小说中,对现实与超现实的描写是浑然融合的,其认为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于某种现实状貌,辅以丰富想象,来对真实的人性进行反映,注重想象即是霍桑小说创造中实践的理念。梦境是人类潜意识中对平凡、普通生活的延伸,在霍桑的小说中,对各色人物的梦境描写时常出现,而这些怪诞、奇特、虚构的梦境和情节恰恰成为了琢磨人性、隐喻现实的重要手段,反映了霍桑深层的意识。在霍桑的短篇小说《神游》中,核心的情节就是梦境,其以午夜的遐想来描述奇异的情节,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被赋予人性特征。梦境中人的内心最易坦露,霍桑将笔触伸向忧郁阴沉的梦境,将黑暗的梦境与恶的人性融为一体,而霍桑小说中的梦境也巧妙地隐喻了人性的善与恶。

2.反常的情节表现

一定程度上来讲,反常是怪诞情节构成的原则。在霍桑小说中,正常的心理与情节描写中,均包含了大量的非正常因素,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与现实经验相背离的,当反常性积累到一定的极端时,给读者的怪诞感就十分强烈。霍桑小说中,“预言”是一个普遍的情节模式,这些预言内容怪诞,超现实、超理性,使得小说的神秘性大大增加。作品《人面巨石》中的语言显得温情许多,而小说本身的情节也围绕着带有传说性质的预言来展开,其昭示着只要世人以高尚的品德为榜样,充分挖掘内心善的一面,就能够成为圣洁的人。而当预言的是厄运时,预言就变成了诅咒。霍桑小说中的预言并非是单纯的故事需要,而是在宣扬着一种深层的善恶观,即人类的行为必定在未来产生罪恶或善良的果实,霍桑小说的对于怪诞情节超然物外的描写就体现在这里。

结 语

霍桑小说哥特艺术的美学审视是对霍桑小说的深层次剖析,它的“美”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法上有着很好的体现,而最重要、最超然物外的“美”则是对人性善与恶的探索,对人类内心深处的呈现。可以说,霍桑小说是在对早期哥特艺术的继承与超越,其不再是一个个恐怖、怪诞的故事,而是有着深刻的蕴意在其中,读者在阅读时,不但会被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所吸引和牵动,还会在各自的内心需求点上找到共鸣,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张宁.哥特小说艺术探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张羽,刘继华.哥特的“演绎”[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3).

[3]刘怡.论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的互文性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

[4]杨洁,李欣.霍桑创作的哥特特色[J].长治学院学报,2008(12).

[5]李巧英.论霍桑短篇小说中哥特成分的作用[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5).

[6]刘婷婷.论霍桑创作对哥特小说的继承与超越[J].南京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

钱 立(1966— ),女,江苏省常州人,博士,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英语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哥特霍桑小说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