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娟
“天之骄子,众星捧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上帝的弃儿”——学困生。多年来,如何转变学困生一直是困扰教育教学的老问题。一提起学困生,很多老师便会皱起眉头,连连摇头,他们感慨万千地说:“转变学困生,不是那么容易的。”学困生真的是“榆木疙瘩不开窍,朽木不可雕”吗?根据过去二十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并非如此,转变学困生不是天方夜谭,只要方法得当,学困生的转变也能成为现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般来讲学生的智商相差不大,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因此通过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
那么,怎样使学困生开窍,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
一、用爱倾听每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在班里,尖子生是备受关注的角色,因为集老师的百般喜爱、同学的刮目相看、家长的引以为荣、邻居的啧啧称赞于一身,与此相反,学困生因学习差,不知挨了多少训斥遭了多少白眼,久而久之便变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反叛、越来越堕落。但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却呼唤爱、呼唤成功。因此,要想改变学困生,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爱倾听每个学生心底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他们、宽容他们,唤醒他们的上进意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是块会发光的金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赫而巴特也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当我们付出爱心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时,真爱会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尖子生因为出色,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宠爱之中,老师的关怀往往不会激起他们心中太多的涟漪,而学困生则不同,因为“关注”“爱”“呵护”这些字眼离他们太远,而一旦对他们倾注真情,却足以让他们感动,正如巴特所言:“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二、合理制订目标,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打开了学生冰封的心灵之门,树立他们奋起的信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为学困生量身定做一个合理的目标,让他们为之去努力奋斗。毕竟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所以一开始不要寄予希望太大,定的目标不宜太高,而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制订一些合理的目标,然后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孩子去尝试成功。比如说,上课的时候,遇到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不妨提问学困生,提高他们课堂的参与意识。比如小考前利用课外时间对试卷上的题型加强辅导,让他们在考试中尝到一点儿甜头,从而明白付出必有回报的道理。而只要学生有一丁点儿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学困生看到老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自己,小小的虚荣心既得到满足,又会看到自己也能通过努力来提高成绩、获得成功,心里会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而这种成功的快乐又会更加坚定他们不断前进的决心。
三、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使其受益一生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旦知道怎样学习,你就能加快学习的速度。”对老师而言,“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也更难。所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想这“水”不仅仅是知识之水,更是方法之水。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因为大凡学困生学习往往跟不上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样学习,所以我们应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课前预习,游刃有余;课后复习,巩固知识;上课紧跟老师节奏,勤记笔记;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不懂就问,别让“拦路虎”挡路;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让脑子超负荷等等。我们知道,其实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它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着正确的方法学习,既学得轻松,学习效率又高。因而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使其受益一生。而有了科学方法的指导,那些苦苦死学却又不见成效的学生便能看到柳暗花明,更会产生热爱学习的动力。
四、培养良好习惯,磨炼孩子意志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长期坚持,自始至终。而学困生身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习上容易有惰性,怕吃苦,尤其是遇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所以有些学困生中间好过一段后又打回原形。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铸就其顽强的意志。我们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明白:成绩好不好与我们是否有恒心、是否有好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磨炼自己同困难做斗争的决心。其实在这个方面它不光是在考验学生的意志,更是在考验老师的耐心。老师如果对学生出现的反复情形缺乏耐心,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那么学困生的转变也会夭折在摇篮里。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就能打赢一场漂亮的仗。
学困生并非朽木不可雕。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只要阳光普照,只要方法得当,只要锲而不舍,学困生一样能成为你的骄傲。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