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平
从人的因素考察,校园文化包括领导文化、教职工文化和学生文化三大子系统,其中,领导文化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教职工文化是实现领导文化价值的中坚力量,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成果体现。领导文化是学校领导团队在领导、管理教学事务的实践中形成的为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基调一致的价值体系,稳定持续的领导作风和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
掌握领导文化的含义,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
误区一:学校领导文化就是校长文化。诚然,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在领导文化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校长文化常常成为领导文化的灵魂,但是,学校领导是一个高层管理团队,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和严密组织的集体,其他领导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作风,会给校长以影响和制约,校长会有意或无意地吸收其他领导成员的文化理念。由此可见,学校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共同活动、交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而不仅仅是校长文化。
误区二:学校领导文化就是所有领导成员文化的总和。这是与误区一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认识。领导文化是全体领导成员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只有那些得到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基调一致的价值体系,稳定持续的领导作风和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才能成为领导文化的构成要素,因此,为个别人所独有、所坚持、所信奉的观念文化,只能是个体独特性的表现方式。
误区三:学校领导文化就是学校领导成员口头倡导的文化。这一点从当前我国中小学存在的大喊素质教育、大抓应试教育的现状中很容易看出来。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化”人,文化的根本属性仍然是实践性。因此,学校领导文化是学校领导成员长期坚持做出来的,而不是他们说出来或唱出来的。当然,做出来的文化离不开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的总结和言说、传播。所以,深入广泛地实地考察是了解一个学校领导文化的根本方法。
按照实践与认识的一般关系原理,不难理解,学校领导文化就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化学反应,升华成既体现领导成员的意识和愿望,又不同于领导成员的个性风格的领导团队文化,它会反作用于学校领导成员的领导行为。这种反作用,我们认为包括三项基本功能:
一是模板功能。大家都熟悉建筑用的模板或工厂用的模具,工人运用模板可以实施前后一致的稳定行为,并取得相对稳定的行为效果。学校领导文化形成后,学校领导成员及一届接一届的行政班子,会依照同一个文化模式展开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二是评价功能。学校领导文化被领导成员认同之后,会成为一个领导成员评价另一些成员的圭臬,以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学校领导文化为本校教职工和学生认同之后,学校领导成员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思想,也必然受到教职工和学生的评论。
三是辐射功能。新课改之后,学校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多,或者是走出去,或者是请进来,已很少看到完全封闭的学校。尤其是那些在课改实践中力度大、成效著、名声好的中小学校,更是门庭若市。例如:湖南的汨罗、广东的六联、江苏的洋思、上海的闸北、辽宁的锦州、山东的杜郎口等学校,曾先后扬名全国,各地中小学领导教师纷纷前往考察,受访学校大有应接不暇之虞。这些学校的领导文化必然影响来访者,只是辐射范围和强度不同罢了。
通常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方面。学校领导文化是文化共性在学校领域的特殊表现,所谓的学校领导文化也蕴含上述四项内容。我们认为,学校领导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本文仅从这两方面对学校领导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
人们常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由此可推断,有思想的领导才是高明的领导。学校领导的思想核心部分就是教育理念,包括教育本质论、教育宗旨论、教育目的论和教育目标论。在此仅对本质论和宗旨论略加分析。
教育本质论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育本质意义和客观规律的共同认知。过去曾出现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工具的认识论,甚至产生过教育万能的论调。这些论调,或者把教育视为政治的工具,或者把教育的功能无限夸大,这些都是对教育本质的不正确认识所导致的。在中国古代,教育长期被当作培养统治人才的工具,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统治中国教育二千余年,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历史时期,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教育虽然得到较广泛的普及,也只是为了培养能够为资本主义创造丰厚利润的技术工人。后来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今天则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教育宗旨论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育为谁服务的共同认知。在古代中国,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创办学校的根本宗旨,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组织创办学校,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虔诚的僧侣和忠实的信徒,所以它们的教学内容是《圣经》或宗教教义。在当代中国,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表面上解决了,即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实际教育方针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却并不完全如此,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教育真正关注的是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被忽视了。
当前,中小学校要建构学校领导文化,首先必须解决教育理念问题,让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所有领导成员的共识。
二、学校领导的价值体系
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有何意义、有多大意义的理性认识,价值体系则是人们对多种客体的意义的认知的有机整合和系统化、理论化。学校领导的价值体系集中反映在“四观”之中,即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其中质量观是核心,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保证,教学观是途径。当然,“四观”都是由教育理念所决定的。
质量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育质量的含义和标准的共同认知。知识育人模式中,教育质量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与牢固程度,检验标准就是各级升学考试,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越多、比例越大,质量就越高。学生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的认识。在知识育人模式中,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他们的思想由教师来引导,他们的行为由教师来判定,他们的学习由教师来安排,他们的学业成绩由教师来测定和评价。总之,他们是被动受教的客体。教师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地位的认识。endprint
在知识育人模式中,教师具有双重地位,其一,教师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学校指挥;其二,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体,必须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三大职责。
教学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共同认知。在知识育人模式中,教学对象是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教学内容是升学必考科目,教学方法以师讲生听为主,教学评价靠纸笔测验。
文化育人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与知识育人有根本区别。简言之,文化育人认为,教育质量要看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它把人格陶冶而不是知识传授视为教学的中心,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不仅是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同时,又是自我成长的主体。教学目的是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内容是满足学生生命成长所需的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意开发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有意学习、独立学习和接受学习,教法的选择因时制宜,不定于一尊,等等。
三、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
作风是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毛泽东同志曾提倡我们党要发扬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在“文革”期间被完全放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拨乱反正,三大优良作风逐渐得到恢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之后,三大作风在不少领导干部中悄然褪色,竟然演变成令人哭笑不得的新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和自我表扬。这些来自群众的俏皮话,真切地反映了部分社会现实,值得深思。
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小学领导的工作作风,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个别学校甚至比较严重。学校中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守主义。表现在坚持应试教育几十年不变,不愿接受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等新理念,思想上十分保守。
二是教条主义。大部分学校领导都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是瞻,唯教参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受领导影响,亦步亦趋,视教材观点、内容、事例为金科玉律。
三是官僚主义。学校领导在制定方案、拟订制度、校舍建设、确定校训等重大问题上,不征求教职工意见,甚至不听取其他领导成员意见,搞一言堂,在学校奉行霸权主义或家长作风。因脱离群众和实际,致使不少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引发教师上访。
四是金钱主义。一是表现为校长完全无心于教育教学,专思如何广开财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进步;二是表现为教师管理上动辄罚款、扣奖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律采取罚款手段。
四、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
单就个人才能和勇气而言,刘邦比不过项羽,若单打独斗,两人直接对抗,刘邦早被项羽踏为齑粉了。然而历史事实却是刘邦入主长安,项羽自刎乌江。什么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刘邦具有人格魅力,项羽没有。刘邦知人善任,善于用将,内有张良为其运筹帷幄,外有韩信决胜千里,后有萧何总理朝政后勤。而项羽刚愎自用,连一个范增都被气跑了、气病了。
按照我的理解,人格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基础层面是需要、动机,中间层面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上位层面是理想、信仰与道德、情操。需要和动机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兴趣、爱好和性格、气质是人格的外在表现,理想、信仰和道德、情操是人格的指挥机关。人格中最能透露个人魅力的因素就是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对老一辈中国领导人来说,许多人认为最有人格魅力的是周恩来。我想他的人格魅力应该是睿智、稳健、操守、务实、风趣这几方面,基本上是性格特征。
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并不需要同质化。从领导团队效能发挥角度考虑,应当是异质互补。这一点与教育理念、价值体系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偏重求异,后者偏重求同。管理学、领导学、群体心理学对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做过不少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不同气质的领导成员要做到协调配合,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有气质阴阳论,认为热情、奔放、开朗的性格属阳,沉静、含蓄、温顺的性格属阴。古人认为,只有阴阳相得,才能和谐。这也说明领导班子成员的气质、性格等应当互为补充。
学校领导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打造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本要求的学校领导文化,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一是文化学习。学校领导团队要建立长效学习制度。学校领导不管多忙多累,都要安排时间研读教育理论,研究中外教育经典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吸收养分,补充新鲜血液。要研究中外文化学经典著作,从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上了解文化的真谛,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寻求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文化自觉。学校领导不要埋头于校舍建设,也不要埋头于课堂教学,要有学校文化建设和领导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要有学校文化发展的战略意识,要提高文化育人的自觉性。
三是文化实践。要制定学校文化和学校领导文化发展规划,并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积极探索学校领导文化的实施路径。只有实践才是建构学校领导文化的可靠保证。
四是文化反思。反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有反思才有文化创建和文化积累,反思又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必要环节。学校领导要在文化构建中学会“往后看”,通过“往后看”达到向前走得更快、走得更远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和平县教育局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