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明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活动,而彰显出课堂的魅力呢?
一、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切入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探究。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的导入,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1.“同学们都能用直尺量出一般物体的长度,那么你们能用直尺量出下面这些圆的周长吗?①一个用粗电线围成的圆;②一个用白纸剪成的圆;③教室门前的圆形花坛。”经过探究,学生分别用取直法、滚动法、绕绳法逐一解决了问题。
2.拿出一根体操棒(两端白色,中间红色),请一名学生学孙悟空舞动“金箍棒”,学生兴趣盎然。问:“怎样量出这根‘金箍棒白色部分转动轨迹所形成的圆的周长?刚才的这些方法还能用吗?”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研究本节课圆的周长的计算问题。
在本节课导入中,我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活动得到了持续深入,有效拓展了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在讨论交流中合作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强烈需求。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是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通过相互合作,逐渐系列地掌握某一知识。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数的特征”时,我用两块小黑板出示两组分数“①1 / 2、1 / 4、1 / 5、1 / 8;②1 / 3、1 / 6、1 / 7、1 / 9”,再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算①,第二组算②,看哪组又准又快。结果可想而知,第二组的学生纷纷喊冤:“老师,不公平!”我适时提问:“老师怎么不公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了有限小数及无限小数的规律。我又问:“这个规律是与分数的分子有关,还是与分数的分母有关?”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状态。我接着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经过学生讨论,得出了相应的特征。正当大功即将告成之时,我抓住时机写出“4 / 12与6 / 12两个分数化成小数后有着两种不同的结果”,又激起了学生新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前提条件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渐进式互动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深入探究中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活动,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极其丰富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
例如,在讲授“角的度量”后,学生掌握了量角、画角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提问:“不用量角器,同学们能准确地画出15°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之中。很快,学生就掌握了两种画法:一是用三角尺的一个45°的角减去一个30°的角得到15°的角;二是用三角尺的一个60°的角减去一个45°的角得到15°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此时,我再抛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时,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了,又展开了新的操作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操作,不仅产生了对角之间的联系和变换的浓厚兴趣,还进行了极富个性的探索和尝试,培养了在变换中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在巩固练习中实践探究
教师设计巩固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有含盐20%的盐水50千克,根据需要,要把它改制成含盐25%的盐水,怎么操作?”这样一个灵活性非常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让盐水中的盐增多——加盐,让盐水中的水减少——加热使水蒸发。再次产生两个问题:①需加盐多少千克?②需蒸发水多少千克?到此思路得到进一步明朗:加盐时盐水中水的总重量没有变化,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总重量没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最终得出两种可操作性的答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就是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让他们在解题中得到无穷乐趣,还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要领悟它,运用它,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以讲解、“填鸭”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才能彰显课堂无穷的魅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