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闽江
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常常问我,为什么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选择那么多古文,而且,每次讲课的时候都充满了激情?我回答他们:“文化自信。”这是长期以来中文专业的素养,也是长期以来中文给我的最大馈赠。
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学了那么多年中文,而且天天说中文、写中文,中文能力没有问题。有了一定阅历的人才知道,其实中华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更在古代。因为中华文化积累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必是最精粹的部分。虽然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花了许多精力学习中文,但短短17年的读书生涯看到的只是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我们熟读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却很难领会其中的奥妙。文字和技巧可以靠老师讲解,文化的精髓却要靠自己领悟。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积累了智慧也锻炼了风骨:以史为鉴,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的无尽宝藏。
近些年来,我们忽视了民族文化,消解了年代悠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修养,将远大的志向埋没在简单的数字和公式化的理念中;而隽永深邃的古文展开恢弘的视野、阔达的胸怀、至善的意境,这是可以飞翔在当代的羽翼,因为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
民族文化沃土诞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学子立身的根本。在北大,习主席引中华文化渊源,述学子为人之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主席信手拈来的格言出自于《礼记·大学》,正是大学语文教授的篇目之一,每每学到这里,同学们茅塞顿开:大学之道是三个重要的支架,诚意正心等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八个步骤,所谓“三纲八目”是“天子以至庶人”修身的根本。如果不重视修身,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为此,同学们常常写下心得,讲述为学的根本,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要求。
某高校的大学语文老师盛赞《新编大学语文》教材收入了很好的篇章,教授的课程也非常适合学生的成长,《礼记·大学》就是其中最经典的文章,古代将此篇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我们当然要学习外语和世界先进的文明,学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强大自己,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习总书记说,我们要办成“第一个北大”,绝不是“第二个哈佛和剑桥”。
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贫穷,也不是愚昧,而是没有自信,没有志气。丢失了自己就等于丢失了一切。而能让我们找回自己的恰恰是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才能找回真正的自信。在学完《战国策》、《诗经》、《礼记》、《史记》、《孙子兵法》等古典名篇之后,我的学生如是说。
(作者系民进西安外国语学院支部原主任、西安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