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是孩子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感知觉虽然是较低级的认知活动,但没有感知觉就谈不上记忆、思维、想象等更高一级的认知活动。宝宝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存储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越大。
规律一 婴儿在环境中逐渐学会正确地运用视觉。
婴儿一出生,就有对光的感受性,对弱光比较容易适应。此时孩子的视觉并不敏锐,能看到的距离约为60厘米,在15~20厘米的范围内视觉最清晰。
3个月左右时,婴儿的注视、移视和追视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4~8个月时,婴儿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喜欢暖色(红、橙、黄等)。
9~12个月时,婴儿的视觉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能对事物进行积极的观察。
规律二 婴儿的听觉从可以辨别母亲的心音,逐渐发展为与成人相似的听觉能力。
婴儿刚出生时,就可辨认母亲的心音和节奏,即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和节奏。
2~3个月时,婴儿开始能倾听周围的声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
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示喜欢,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进行分辨,有所反应。
8~9个月的婴儿能分辨各种声音,对严厉与和蔼的声音能做出不同的反应。
规律三 婴儿从能辨别不同的味道和气味,逐渐发展到与成人相似的味觉、嗅觉能力。
味觉 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4个月后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变化已很敏感,所以应适时添加各类辅食,使孩子习惯各种味道。
嗅觉 4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比较稳定地区分好的气味和不好的气味。1岁左右,婴儿的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大体相当。
规律四 皮肤觉可分为触觉、痛觉、温度觉,这些感觉在婴儿期均得到了发展。
触觉 婴儿一出生触觉就已经很灵敏,尤其是眼、嘴唇、手掌、足底等部位。有研究表明,接受抚摸的新生儿其肌肤饥渴可得到满足,心理上得到安慰,能促进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强免疫功能。临床医生发现,得不到抚摸和亲吻,皮肤经常“挨饿”的婴儿,往往爱咬嘴唇、啃指甲,表情淡漠,动作迟缓。
痛觉 痛觉在婴儿出生时已存在,疼痛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反应。
温度觉 温度觉在婴儿出生时已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洗澡水过冷或过热,配方奶过冷或过热,都能引起婴儿的不适,甚至哭闹。
规律五 深度知觉的发展可避免婴儿从床上、台阶上等危险地方摔下来。
所谓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活动和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当婴儿学会爬之后,很多父母就开始为他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而担忧,深度知觉可以使婴儿避免从床上、台阶上等危险地方摔下来。
规律六 婴儿大约在八九个月获得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2~3个月的婴儿,他们更喜欢看复杂的、有曲度的物体。如他们更喜欢看许多小矩形组成的图案,而不愿意看单调的几个大方块;他们更喜欢看曲线而非直线。
形状知觉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例如,从正面看电视时,屏幕上的人是直的,当我们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时,投射在人视网膜上的人像也“躺下”了,但我们不会觉得电视里的人也躺下了,还是知道他们是直立的。
婴儿大约在八九个月时就获得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规律七 4个多月的婴儿获得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知觉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其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例如,距离500米远的人,投射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图像还不到一个小米粒大,但我们不会把那个人看成是米粒大,还是知道他是一个身高和我们差不多的人。
4个多月的婴儿就能产生大小知觉恒常性了。
6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摘编自《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0~6岁)》,边玉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有心理统计与测量、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