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关系

2015-01-14 05:47朱晨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钻研春联文本

朱晨

课堂是学生的,能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理解、把握教材是关键!

于永正老师说过:“把握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文本浅尝辄止,缺少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

小学语文教师把握教材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甲说:“应有‘细嚼慢咽之素养,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知道本学科各年段、各单元的重难点,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法,根据课中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完善自己的教学。”乙说:“需要有‘崇文的素养,语文教学,他是一个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这样才有助于帮助我们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确立教学中心目标。”

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具备哪些把握教材的素养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真心喜爱”是前提

把握教材时“真心喜爱”的素养你们拥有吗?为什么在钻研教材上首先要拥有一份喜爱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这是我们爱语文的表现,在钻研教材上,不把爱放进去,大概地看看,必然会产生一般的效果。如果我们喜爱了,必然收获着钻研教材的快乐,在这一方面不是一句空话。我曾在《美国中小学教学技巧2000则——美国教师教学法》一书读到这样一段话:“无论工作的哪个方面,你都要喜爱它;这种情绪将给你身边的人带来正面影响。孩子们对消极的气氛往往非常敏感,也常常因之而产生不佳的反应。”让我读到这些话时,心里好像没有多少愉悦感,原因很简单,我从教5年,是第一次看到,将“喜爱”写于钻研教材的。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种以“喜爱”为前提,必然会收获另一半的成功。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从钻研教材一开始就要有着大爱:一爱教材,二爱学生。

二、“人文情怀”是纽带

从长期的钻研教材中我们体会到,语文的熏陶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所闪烁的“人文情怀”。

“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想过:把握教材时要使学生有感悟,首先自己就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去体验,自己要先去体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各种体裁,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较宽的阅读面和较大的阅读量更是必不可少。在我们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思考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了教师的思考,才会有学生的思考。 “人文情怀”是搭建文本与生本一座桥梁。

三、“理性融合”是关键

我们第三种把握教材的素养就是需要“理性融合”。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融合”。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课的教材研究,过去老师们教这课,往往只文本的角度来钻研,把此课研究成了春联知识教学课,因此整个课堂就把春联的作用、春联的内容分类、春联的特点作为重点,学生也围绕着这一切读、背、积累。事实上,从这样的课堂,就可以看出老师对春联认识的肤浅。有人会说,对四年级的孩子没有必要认识的那么深刻?我认为,作为一名母语老师,教这一内容,必须认识深刻,尤其要从中国特有的文化角度来思考研究,只有这样钻研,才能有“融合性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春联”是中国人憧憬美好生活的一个标志。我曾经以“你知道中国人是怎么贴春联吗?”“家家是不是每年都贴春联?”、“春联是不是都写在红纸上?”等问过一些老师,很少有人能够讲明白。讲不明白,学生就很难体会到中国这一文化的魅力。春联要在年三十那天贴(当然一些店、企业等往往因为放假提前两三天贴),这天贴是对一年的美好总结,这一贴预示着明天早起(正月初一)在第一缕阳光下看到美好的开端。如果那一年,家中有人离世,春联就不贴了,看到别人家的春联,想着亲人,这里还有一番对亲人的思念,第二年年终,不能因为人的离开就不工作了,这一年的成功、收获还是要总结一番的,春联便贴上了大门,因为亲人才离开一年多时间,不能在红纸上写春联,应写在蓝色的纸上,亲人去世第三年,春联就是红色的了。讲述这样的历史,春联的人文味儿不也在其中吗?钻研教材达到这一步,课堂上,孩子们听着身边的事,想着对联上的每个字,那种汉语的特有的美不就像涓涓溪水流入心间了吗?

“融合”不是属于哪一篇课文,而是属于整个语文世界,因为再好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把整个语文世界囊括,有了这种“理性融合”的素养,我们才能让学生领略语文世界是无穷的。

四、“再造素材”显匠心

偶然间,看到薛法根老师的一篇文章《不妨做个“教书匠”》,这篇文章让我对把握语文教材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古至今,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但我知道,如果对教材没有一点“匠”的心思,对教学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却是难以上出一堂好课。

在把握一篇教材时,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作者行文思路的机械重复,而是以作者的行文思路为依据,进行大胆的再造素材。

当我拿出我校所研究的省级课题《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再来看自己设计的教案时,发现在研读方面有这样一条规范:“认真研读教参,亮出个性观点。”那么如何才能创新,怎样将整篇课文的教学都围绕课题进行再造与突破呢?

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说“看到‘诗情你会想到哪个四字词语?”这样一个问题抛下去后,自己并不明确设计意图是什么,和后面的教学也勾连不上,于是,在高校长的点拨下想到:“诗情”则是一首诗表达的一种情感,那么《田园诗情》是什么诗,又是表达的什么情呢?想到这里再看文章,突然发现,一幅幅荷兰风光图不就像一首首小诗吗?将这一首首小诗所表达的情感体悟出来不就是匠心所在吗?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思路并非作者行文思路的“复印件”,而是经历了一个“理性融合”和“再造素材”的过程。

一堂普通的小学语文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把握教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拥有一种独特的素养去捕捉文本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定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萌发个性化的气息。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钻研春联文本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春联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