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娟
在信息技术普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教师可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突破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于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决定着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智模式由后天的经验形成,其中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如果教育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简单的灌输,会养成学生因循守旧、思维僵化的心智模式。如果教育理念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备求新求异的心智模式和人格特质。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做只有一个答案的单选题,或者课堂的提问常常是提出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种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容易形成心智枷锁,也就是说学生找到了这个答案就以为问题解决了,不再刨根问底。而实际上许多问题可能不止一个答案,可能经过一番独立思考跳出了思维框架会有更好的答案。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变思考方向来突破心智模式,锻炼创新思维。
如发散思维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锻炼。思维导图最初是用来记笔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帮助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工具。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电脑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逐级展开相关概念的联想。具体是把联想到的关键词用线连在一起,并配上颜色和图像。随着思维的发散,引申出越来越多的关键词。而思维导图可以把思维发散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记录下来,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够为中心主题寻找到更多的、富有创意的想法。
二、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研讨会,甚至是网络讨论会。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讨论、探究,获得对具体知识的深入理解。传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途径单一,把教师和学生分离开来。而信息时代下的学习共同体更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种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多途径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本质上是学习模式的建立,体现学习是主动思考、探索、解惑的过程,学习活动成为“再创造”“再探讨”的思维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拓展新思路的能力。
我们知道,大部分创新产品的发明都需要许多想法,每个想法又来自不同的团队成员。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团体提出的想法好于个体提出的想法。学生的学习要想具备创新性,也应立足于书本知识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应鼓励创造性合作,头脑风暴法是常见的能够提升团队创新潜能的方法。头脑风暴是一群人围绕着一个领域进行自由思考、畅所欲言,从而产生很多新观点和解决方案。它的中心原则是所有观点被记录但不进行批评,直到讨论结束再进行评价。信息时代使我们的教学有条件采用电子头脑风暴法:与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不同,学生只需将想法输入电脑中,然后共享每个成员的想法,从而诞生出新的想法。这一方法能提炼出一个团体的思考结晶,让不同背景的学生获得迸发思维火花的机会,并且有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相互合作与讨论,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娱乐中学习
在新媒体的促进下,人们更多地与他人交流互动,探索的动机和潜力得到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更多是从游戏出发,通过游戏、社交网络或上传资料,为发明与创造提供时间、空间和原材料。已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游戏能够增强情绪技能、行为技巧以及认知及元认知技巧。可见,一定程度的游戏对于娱乐、专注和内部动机都有好处。信息时代让学习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电子游戏的空间里可提供许多学习机会,使得通过电子游戏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数字化的绘画、建筑物的设计、幻灯片的演示、材料的编辑等,通过鼠标或触屏操作,可以集中注意力,带来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学生使用手机等技术设备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随时与外界通讯,接触到开放、有趣、有吸引力的网络世界,在线解决疑惑等。手机等技术设备进入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创新的机会。数字资源比纸笔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合作学习。
对于渴望参与到时代前沿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会使用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培养书本读写之外的能力,他们还要掌握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策略。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摆正态度,辨证对待学习的娱乐性和严谨性,减小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诸如网络成瘾、分心等弊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优势,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