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威
苏教版三下《李广射虎》一课是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一首编写的,课文的精华内容当然也就是这首诗,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对诗歌的解读。
与常见诗歌表达志向、抒发情感不同,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用现代文学理论来解读,可以说这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首先,诗中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好的小说最为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小说故事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林暗草惊风”给故事创设了一个神秘、让人紧张的氛围:月色朦胧,幽暗的松林,呼呼的风声,不知道这里隐藏着多少危险啊!不仅如此,这一句还为下文将军射“石”埋下了伏笔。再读下去,从“夜引弓”到“寻白羽”,虽然地点没变,时间、人物却发生了变化:白羽既出,那林中的老虎还会跑掉吗?明天早上再来收拾吧!这样,就像戏剧中从独幕剧发展到了多幕剧,故事更加丰富,情节不断发展。最后一句“没在石棱中”才真相大白!
其次,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那就是这位神勇超群的李广将军。本来,射“虎”变为射“石”,不是让将军的形象黯然失色吗,怎么却让这位将军的形象更加鲜活?秘密就在于诗人给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幽暗的松林。这样的环境下,将军但见有风吹草动,便引弓怒射,反映了他在夜巡时的高度警惕。当然,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是误射石头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读到“没在石棱中”,人们不禁要展开想象:石头都被扎进去了,要真是一只老虎结果会怎么样啊?将军的神勇跃然纸上。小说的核心功能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一首五言诗完成了一篇小说的任务,实在让人佩服。
说它像小说,关键之处还是最后一句——“没在石棱中”。我们知道,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常常追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生活在唐代的卢纶当然不知道后人写小说的技巧,但他一定感到,这个“石头”可不能出场过早,要不然这个故事就没有意思了!所以,“石头”就这样被诗人“藏”了起来,正在我们以为故事会有某种“理所当然”的结局的时候,才“石破天惊”,这样的结果出人意料,又调动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就这样,短短二十个字,有故事,有人物,有景,有情,让人读着畅快淋漓,大呼过瘾。
解读到这里,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何在呢?又该在课堂上怎么落实呢?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也是学生刚刚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在感受语言、品读人物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体会一下故事的趣味性。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学生马上就能写出这样精彩的习作,但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感受精粹语言的魅力,不是迈向表达的第一步吗?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