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 体验文本的策略

2015-01-14 23:22卢翠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电线天鹅语境

卢翠花

一、 潜心涵泳,体验文本

体验是个体的自悟自得行为,它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直感才得以实现,所以“潜心涵泳”乃是体验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片段:

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生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找出了第5自然段,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看看哪些词可以圈、画、点评,重点读读,体会体会。(生再读)

师:现在我们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

生: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

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

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

生:“腾空而起”也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

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

师: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一词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

生:我从“第二次,第三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我从“它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生:勇敢顽强的老天鹅。

生:自我牺牲的老天鹅。

生;意志坚定的老天鹅。

师:老天鹅腾空而起又落下,三次、六次、八次、十次……想想此时的老天鹅是什么样子了?

生:伤痕累累。

师: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生读得很有感情)

学生动情朗读,热情已被激发,教师又给了学生一个思维驰骋的空间,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灵性的舞台,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情感得到了释放,体验也引向了深入。

二、 联系语境,体验文本

体验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体验。所以,联系语境去体验,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了。联系语境,实质上就是拓展学生的体验背景,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打通学生的体验管道,在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审视和观照它们的相互关系,获得一种整体层面上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天游峰的扫路入》一文中老人的形象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1. 联系语境,体验老人朴素、健壮的表象。(1)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扫路人?用“——”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生读、画句子)(2) 这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节约、俭朴)(老人精神十足、善良、很辛苦)(3) 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

2. 联系语境,体验老人热情、勤劳的性格。(1) 老人与作者的一番交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格?读一读有关语句,品味一下。

(2) 轻声地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 联系语境,体验老人甘于平凡、充满自信的内心世界。(1) 老人为什么要留在天游峰上当扫路人?他的语言体现出他怎样的内心境界?请品读老人的语言,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2) 如果三十年后,两人再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想象一下,写一写。(生写、交流、互评)

语境在一个连着一个的紧密联系中逐个铺垫,儿童情感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思维逐渐灵活。学生自由地想象,感人的话语自然地流淌,对文中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完成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创作。

三、 比较品评,体验文本

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调换等形式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在斟酌推敲之间,学生会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体验。我在教学《燕子》一课中“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一句时,引领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体验:

生:我们平时都说是几根线、几根绳子,这里怎么说是几痕细线呢?我从来没有读到过“几痕”,“痕”又不是量词,怎么能说“几痕”呢?是不是写错了?

师:的确,我们通常都说一根或几根电线,可这里怎么说是“几痕”呢?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几痕”的说法,是真的用错了,还是另有用意?(此言一出,学生的眼睛里顿放光彩)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生研读、讨论)

师:研究了课文,又经过了相互讨论,我现在特别想知道,你们认为“痕”字用得对还是用错了?

生:(几乎是齐声说)没用错!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痕”比“根”表达的意思显得更细一些,用“几痕”来描写电线,写出了电线很细。

生:电线原本就比较细,架在电线杆上,离我们远了,看上去不就更细了吗?就好像成了我们眼前的针线一样。那么细,如果不仔细看可能让人有时会看不出那里有电线呢!课文中不是把它写成“细线”吗?我们还查了字典,查到“痕”是“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细得只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几痕”刚好可以写出电线“细细的,隐约的,看起来不明显的”的特点。

生:文中写道“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我们想,电线架在蓝天下,蓝天是那么广阔无垠,而电线是那么纤细,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电线真的好像是留在蓝天上的一些什么痕迹,不再像原来一根一根电线那样显目了。所以,这里不用“几根”,而要用“几痕”更恰当。

师:你能想象这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吗?如果我们现在就站在田野里,随意地看着,看到电线杆上架着的电线,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瞧,那里有几根电线!”(学生点头)但如果再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电线是——

生:很细,很淡!

师:你现在又明白了一些什么吗?

生:我明白了,“几根”是对的,“几痕”也是对的,只是“几根”着重于数量,而“几痕”却还能表达出作者远远看电线的感觉,淡淡的,非常细微,这个“痕”字用得很妙!

师:简直是“妙不可言”!“几痕”,使原本普通的电线多了几分蒙眬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几分诗意!“几痕细线”,多有诗的感觉!一个“痕”字,竟有如此大的蕴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品评,让学生在读、思中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途径,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实现了与文本的沟通对话,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切磋交流,组员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学习,然后组织组际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对他人见解,或赞成,或否定,或补充,或重新思考,使学习动态生成地向前推进,体验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也使体验又回归到了文本。

四、切已体察,体验文本

只有真正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才是真体验。切已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我们来看《母亲的恩情》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句后面是什么符号?

生:省略号。

师:是呀,“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时,孟郊即将远行,孟母还会担心些什么呢?

生: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冷暖!

生:路上要注意安全,别出车祸!

师:此时,孟郊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生: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想到母亲年老了,害怕母亲去世。

师:最最沉重的担心!

生:看到母亲的白发,想到母亲年老了,自己却不能在母亲跟前。万一母亲生病了怎么办?

师:多么孝顺的孟郊!

师:读到这儿,你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伤心。

师:自古伤离别。那晶莹的泪水中饱含着孟郊对母亲的牵挂!

省略号是母亲对游子无尽的担忧。教学中紧扣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拓展想象,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眼睛湿润了”是赤子对母亲最最真情的表白,无需任何激昂的话语。“为什么眼睛湿润了?”帮助学生走进文字背后,切己体察,获得真切体验。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伊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电线天鹅语境
一张图看天鹅奖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1000条蛇守卫电线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电线
天鹅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地上电线不要碰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