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飞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一、语文味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阅读教学,而对于教材中的字词教学则采取直接回避的方式,这是因为教师在主观上认为字词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读读写写就可以了。殊不知,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若忽视字词教学,那么之后的阅读教学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麋鹿》一课时,蒋军晶老师在字词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针对这一课生字较多的情况,他首先把生字用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采用据意寻词的教学方法,如在让学生认识“年逾古稀”中的“逾”时,蒋老师问:“在这些词语里面有一个字的意思是‘超过,你能找到吗?”学生说“逾”,这时他补充道:“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在认识“颠沛流离”的时候,他这样引导学生:“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这个词读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另外,在学习“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这些词语的时候,蒋老师采取了据词找对应段落的方式。
从这个教学课例中可以看出,蒋老师并没有因为面对的是高年级学生,就直接跳过字词教学,而是采用了以“义”寻“词”的教学方法,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既有新意,又降低了学习难度,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语文味在富有特色的语言品味中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语言优美、规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抓住教材中的精彩片段,引领学生赏析品味,从中体会作者巧妙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使语文味变得纯正浓厚而深入人心。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在教学“密云多雨的盛夏……牛干啥驮着兔子”这一段时,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在这段话中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祖孙情深?”学生回答“拴”字。“姥姥想用剪纸“拴”住小孙子,你从姥姥的剪纸中还读懂了什么?”“小孙子知道姥姥属牛,他属兔。”“在文中姥姥开始用剪纸拴住了小孙子的身子,后来拴的是什么?”“小孙子的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拴住了小孙子的心的?”“文中用了‘缠这个字”。在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自己的真切体验感受后,教师适时总结:“是啊,就是一个‘拴”字,一个‘缠字,‘拴住了小孙子的心,‘缠出了小孙子丰富多彩的童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情。文章用词是多么精妙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表达特色。”
在这个教学课例里,教师抓住了“拴”和“缠”两个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由语言描述到走进小孙子的内心,学生品出了文本语言遣词造句的精妙,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语文味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
叶圣陶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须美读。”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语言中的美,带领学生反复读,抑扬顿挫地读,声情并茂地读,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草原》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草原的美好风光有更真切的体验,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同学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有学生就朗读道:“那里的天空比别处更可爱……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朗读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就朗读情况作出评价,有学生认为这儿的“更”要重读,声音拉长一点,更能读出草原的美。有学生说:“那么……那么,这个地方要重读,这样更能体现出草原别具特色的美。”在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草原的美,要求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字里行间读出草原的美。
在这个课例中,结合文本特点,让学生依次读、评、议,学生的朗读一遍比一遍投入,一遍比一遍有感情,真正体现出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教学境界。因此,在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如以让学生自读、互读、集体评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凸显出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味道,要想营造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师就要立足文本,扎扎实实地在字词教学上下工夫,在特色句子上做文章,在感情朗读上深挖掘。只有这样,阅读课堂上的语文味才会越来越浓,进而真正凸显出阅读教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