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城青少年教育“东南飞”现象的思考

2015-01-14 22:33孙晓民潘晓刚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11期
关键词:边城实验班长沙

孙晓民+潘晓刚

中小学是我国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原则上要求就近入学,各学校之间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没有择校与择班之说。然而有不少边城青少年不远千里来到位于边城东部的省城或南部重要城市的中小学读书,这种教育“东南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边城位于湘西自治州与重庆、贵州交界的地区,是湖湘的西部门户。省会长沙地处湖南东部,两地距离遥远。然而,仅在边城的一个县城幼儿园就有三位老师将子女送到长沙读书,而且都是到省重点中学或者某某国际实验学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中小学设立重点校或重点班是一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形成新的社会不平等。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已经下文正式叫停中小学的“重点班”、“实验班”,学校可以设重点高中,但初中和小学阶段不能划分等级。然而势头强劲的一些名牌中学也放出豪言,他们的重点班不可能停办,别说教师,起码家长不会同意,社会舆论不会同意,而且上级教育部门中许多人也未必会同意。为了培养人才,更好更高质量地出人才,重点班的开办似乎成了时代的选择,让上级部门“欲罢不能”,禁办重点班的规定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与我们的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的激励方式大有关系。学校教育要与上级学校机构相联系,向高中、大学输送人才,因此以考试为筛选手段,以通过率为衡量标准,以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升学的准备状态为培养重点。在此前提下,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受教育者分级筛选的过程,淘汰得越少,合格及优秀者越多,学校受到的奖励越多,其社会声望越高。教育的资源势必会逐渐分化和集中。“重点班”、“实验班”就成了众人心目中红旗飘扬的希望之乡,成了昭示着光明前途的通天捷径。处在当前这种形势下,看到大众对精英教育的膜拜和追捧,我们怎么能期待家长们会放弃投奔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努力?

远离家乡,求学省城,给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都不是单方面的。首先,他们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长沙的中小学收费比边城高出不少,而且他们还必须缴纳一定的择校费用才能享用这里的教育资源。有家长计算,孩子到省城重点学校读书,每年的学费和往返交通等费用要两万以上。而如果他们在当地入学就读的话,这个费用可能缩减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其次,孩子面临着新的学习压力。他们可以说是冲着重点的、精英的教育而来,因此对自身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孩子一到学校,就要通过几轮考核,来决定进入实验班还是留在普通班。这种明确的分级定类给他们学习任务不断加码。最后,他们面临着多种心理压力。离开父母,初到异乡,他们被迫进入心理断乳期,开始独立面对现实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异乡的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也给他们带来精神压力。

择校就读凸显了目前义务教育质量不均和教育资源配置悬殊的现象。而“欲罢不能”的管理又说明这种教育差异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问题及相应的择校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教育的一大社会问题。有人估算,长沙一所重点学校全年经费大概比一个县的全部教育经费还要多。针对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意识到行政干预的必要性。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对于解决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均衡问题上做了修订完善,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不分重点学校、不分快慢班,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毋庸置疑的是,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发展问题并非能一蹴而就。从长远发展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涉及区域之间(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乃至不同群体之间的复杂问题。除了《义务教育法》的宏观保证之外,具体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制定统一的教育资源使用衡量标准。届时,众多的“边城”青少年不用奔走千里,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系)

猜你喜欢
边城实验班长沙
边城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长沙之旅
行知实验班
我眼中的长沙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