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2015-01-13 08:51全艳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全艳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多立体的运用教材、现有模型、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266-01

当下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深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的创新素质,已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钻研教材,善于挖掘

教师深入地研究教材,挖掘隐性内容,力求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所创新,是学生学有创新的必要基础。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从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善于挖掘创新,将教材变为学材,才能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新意。

1.1在新知的形成过程中挖掘。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从根本上就是数学的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一定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而搞好这个结合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清楚新知识是派生在原有的"知识树"上的。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改变教材先通分,后加减的模式,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变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是从非最简分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受到启发,自己就能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了认知桥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

1.2在智力因素中挖掘。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教材中隐含着许多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素材,教师要深入钻研,将教材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着力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1.3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但不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出,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本质上、整体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方法,才能科学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自主探索,鼓励质疑问难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人们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科学上有所发明创造,就必须从质疑问难开始,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善思,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掌握质疑的方法,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让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如教学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时,有学生提出:"刚才进行简便计算时,都是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我们能不能把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也使计算简便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带有创新成份,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如700÷25这道题,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出:700÷25=(700×4)÷(25×4)=2800÷100=28,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由疑到问,由问到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意识。信息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中针对学习的疑点、重点、难点,安排一定的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使学生、教师在情感上得到交流满足,有利于让各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服装店一天卖出80件羽绒服,上午卖出30件,每件羽绒服110元,照这样计算,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元?参照题目意图,在老师的鼓励、诱导和启发下,得出好几种解法,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用方程来解,这时教师就应因材施教,合理扩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体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开发。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新",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认为:"一般说来,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开发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猜想),对一个问题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和新解法的可能性越大。比如:"一图多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要敢于放开,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收",进行集中思维,经过比较鉴别,选出最佳解法,体现优化思想。例如修路队要修一条4800米的路,前2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由于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和思路不同,借助线段图和数量间的转化,不难找出各种解法。其中,把"2天完成40%"联想为"完成任务总天数的40%"时,解法为:2÷40%=5(天)最为简便。显然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深化和发展,闪现出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