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摘要:大家都说:化学是易学不易好考,因为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就算我们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正因为它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内涵。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我们要探索并总结出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不致于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枯燥乏味,反之,会使我们教学得心应手,学生轻松易学,真正完成化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261-02化学、它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同农业、能源、材料、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并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时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从讥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着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进而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下面就我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我的心得体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开始会对化学很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甚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永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谈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高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子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气-酒精灯-酒精灯-氢气四个词语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词语顺序的含义及为原因。
2.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高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功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知识渊博,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准备,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瞄准学习目标,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又要创造思维情境,既要巩固知识,又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就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 高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杂乱,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学生实际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两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外要加强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如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