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洋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097-01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好作文,如何写好开头,如何写好中间部分的具体细节,又如何写好结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项"综合工程"。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好这项"综合工程"呢,我在这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同仁们参考。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选材
1.1语文课和写作课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课不能像老和尚念经,我们应该有的放矢,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达到活学活用。我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读课。首先让学生略读,总结出全文的中心,找出文章的脉络,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其次是让学生精读,同学生一起分析作者这样围绕中心选材的优点,找出本文的写作特点。最后是朗读,欣赏课文中的名句,看作者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事情,把好的范文和好的句子都记在心里积累下来。
1.2引导学生在看一篇文章、报纸或一部电影之前,都要根据题目和片名来假设内容,思想上首先打一个问号,假如是自己写这篇文章或拍这部电影,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然后再看它的内容。这样相互对照,找出自己的差距,取长补短,对提高自己的文学思维有很大的启发性。
2.如何克服学生作文空洞无物
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在写作中主要表现是抽象、单调、概括的描写,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可从以下两点人手:
2.1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熟记一些好的语汇。在小学、初中阶段要多看些好的范文。其次,课外学习时要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要求每个学生要有名言警句笔记本,遇到好的语言要记录下来。这并不是说要学生生搬硬套,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比如学生能够观察到事物的特点,但是因为缺乏语言不能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如果学生备有丰富的语言,就可以拿来为自己服务,把一些名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
2.2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积累语言。一般在学生时代亲身深入生活观察的机会不多,而亲身深入生活,并不是说只有亲身参加活动才称"亲身",我认为多接触一些优秀作品也等于亲身深入生活。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是前人亲身经历过的产物,俗话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同一个高尚的人谈了一次话。"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要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写读书笔记,主要是从书本上学习语言,学习技巧。其次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来亲身体验,比如:作文课上要求写一件小制作,我让学生每人先动手做自己喜欢的小制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这立即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活动,创造的喜悦和极强的表现欲促使小竞争者急欲告诉大家自己的"成果",这时我抓住机遇,让他们先各自介绍自己的制作名称、过程和想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叙述的内容动笔写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评比,加以指正,这样既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如何增强学生作文中的"色"
作文中的"色"就是文章的特色。文章有"色",生动有趣,引人人胜,耐人寻味:文章无"色",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如何增强作文中的"色",首先要注意文章的构思,文章的构思是文章的"工程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侧重对文章的构思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作者巧妙的构思。作文课时训练学生在动笔之前写出详细的构思提纲,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开门见山,结尾要简单明略,耐人寻味。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巧妙构思,围绕构思去写作的好习惯。
其次是写作文要有"含蓄"。所谓"含蓄",就是不要把主题思想都摆出来,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完,而把别人看得很愚昧,要有一些让读者去想,不显露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玩味。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读者会根据课文内容想到作者是说永远忘不了邱少云牺牲的日子,也就是忘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忘不了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精神。一句话胜过了多少繁文缛句,给人以多少联想。当然,强调省一些,但又不能过头,需要处理好"露"与"省"的关系,把话都讲完,形尽思穷;省得不当,太隐晦,让人费解,无余味可谈。因此要"露"得好,"省"得妙。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网络的发达也给传统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下,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评价的模式还是一成不变,势必会走入死胡同。邓小平同志有过著名的论断: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的作文教学上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理论呢?少注重一些过程,多看重一些结果。老师的积极性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可以用更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我们平时也总要求孩子写真实的事,不要闭门造车。但孩子一则阅历浅,对生活感悟少,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不强,如果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不注意观察,写起作文来自然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果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注意引导孩子积累素材,给孩子提供写作的话题和情境,燃起孩子倾诉的欲望,孩子情郁于中,自然会发之于文,写出感情真挚,内容具体、富有个性的作文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5.完善作文评价方式,习作的提升在于"自改"与"互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其一,大声"诵读"。当习作完成后,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作为受众,要怀着欣赏、赞赏的情绪走进孩子的习作中,特别是家长、教师,要舍弃品头论足的挑剔心态,做到不打断、不补充、不急躁,对儿童习作的不足要予以足够的宽容;另一方面,儿童"诵读"还是一种自我交往,即"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进行对话。"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吗?别扭吗?逻辑性强吗?"(老舍语)诵读的过程其实儿童对自己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有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孩子读出的习作常常和纸面上的习作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儿童在诵读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改进。
其二,互动"评点"。一篇习作完成后,教师的评点和评改要有意滞后,但是儿童之间的"同伴引领,异质交流"要及时跟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让儿童在小组之间互相建议,互相发现,互相修改;还可以利用教室空白墙壁,让儿童自由将习作张贴其中,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甚至利用"网络",鼓励儿童将自己的习作贴在班级的博客里,通过"留言板"的形式实现互动,或者文字层面的,或者是选材层面的。在交往的平台上,不仅延伸了习作教学的过程,而且让儿童享受到交往带来的成长。这就是修订稿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