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运用

2015-01-13 08:51朱昌玉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运用

朱昌玉

摘要: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直观性思维获得。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形成,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除了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还应该科学运用课程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运用小学数学学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192-01

1.运用学具,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量关系却是抽象的。他们天性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喜欢动手试一试。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我在教学3的组成时,组织同座同学用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也可以是,小棒、小三角形等)进行操作:当一位学生出示1个红色小圆片时,另一位学生相应出示2个白色小圆片,两个学具合起来成3,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1个红圆片和2个白圆片,一共3个圆片。""一共有3个圆片,其中1个是红色的,剩下2个是白色的。""红圆片1个,自圆片2个,红圆片比白圆片少1个。""白圆片有2个,红圆片有1个,红圆片增加1个就和白圆片同样多。"……让学生在摆弄学具 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在直观形象中初步理解"一共"、"剩余"、"比多"、"比少"、"同样多"等概念。

2.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具有很大形象性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把枯燥的数学计算,通过简单直观的学具操作,化为有趣的小故事,寓学于活动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如在讲到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受一种拼图玩具的启发,在复习课上我用一张金丝猴图片粘贴在一张三合板上后分割成数块,并编好序 号,每块上列一道算题,让学生抢答,算好后按序号到黑板上翻板。当所划分的块数全部翻出,黑板上即呈现出一只色彩鲜艳的非常可爱的金丝猴图,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在学习新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牙膏盒子、魔方、圆柱形的易拉罐筒和乒乓球作学具。学生在搜集学具的过程中就对这些物体进行了感知。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了认识新朋友的情境,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及平面图,让学生"对号入座"帮它们找家, 并送它们回家。在帮它们找家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地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接下来,我请了4个小朋友上台当小老师,检查它们是不是回对了家。这个层次的设计,一是学生感兴趣,二是通过正确的分类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通过分类检查,发现了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太好区分。我就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分别拿在手上转一转,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了长方体比正方体扁一些,不是那么方方的,而正方体四周都是方方的。这时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它们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让学生通过理解来记 忆。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3.运用学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思考问题时要么思之无路,束手无策;要么思不择路,急于求成。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应当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100以内退位减法时,一开始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什么叫退位,怎么退位,如何计算。我通过操作学具小棒来化难为易,让学生弄懂道理。教学前先复习"24-3",学生能很快说出"24-3"可以从个位4里去掉3得1,1与十位的2个十合成21。然后将"24-3"改成"24-6"引到新教的例题中,问:现在要拿掉6根,怎么拿?"学生回答:"4-6不够减了。"再问"怎么办?"这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了要请十位帮忙,拿一整捆小捧打开,退1作10与4合成14。还有的学生在打开整捆的小棒后直接从lO根里面拿去6根余4根与个位上的原有的4根合成8根。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这样边操作边思考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演算退位减法的表象,然后及时地摆脱学具让学生看模式,他们也就能明白算理了。

4.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4.1 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2 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4.3 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词灌输的局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

5.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是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 1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吧1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通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6.结论

学具运用可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是优化发展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为我们的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学具的不断运用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教师们的授课能力与研究水平同样会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这也符合发展性课堂理念所倡导的"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学具数学课堂运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