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飞跃
摘要:新的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本文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调控艺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课堂;调控;目标;时间;作业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66-0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调控艺术
1.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1.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1.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2.让小学生成为应用数学的创新者
现实生活必须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数学的创新者。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经验与方法。为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如:学习了"购物"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小朋友们,你注意过吗?我们平时用的钱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
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这些钱币的面值中只有1、2、5这几个数字。为什么只有这几个数字呢?其它3、4、6、7、8、9为什么不用?先让学生自已去思考,最后给出答案:因为1、2、5这三个数就可以凑出1到10的十个数字了。人们在使用钱币时,只需要这三种面值,就可以组成任何一种数额,所以没必要面值太多了。
3.数学课中让学生"说"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了解题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不但能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一,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第二,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的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第三,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问学生:"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他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