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大学精神之必要性及路径

2015-01-13 06:38杜晓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构建教育

【摘 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对于增强大学发展动力,推动大学不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学精神缺失方面表现出的趋同化、迷茫化和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事实,大学必须适应社会变革发展需要,以师生为主体,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文化氛围,创建优良学风,打造自身特色,构建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教育;构建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1.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是激励大学不断发展的价值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不外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张“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科学精神主张“追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究本质”。独立精神主张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办学自治,“真正使大学成为研究学术和传播文化的精神高地”。

2.大学精神的价值意义

一是保持大学生命活力。世界著名大学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蓬勃向上,除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外,还在于其大学精神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的强大力量。

二是抵御腐蚀,保持雅洁。举行“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对假恶丑说不、开展“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活动号召恪守诚信、举办“红旗渠精神”展览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些活动无不渗透大学精神的光芒,直接反映了大学精神对于抵制外界腐蚀、保持自身雅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是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就是关于大学以及大学师生‘应该如何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激励引导广大师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争当先进。

二、大学精神缺失表现及其原因

1.大学精神缺失表现

趋同化问题严重。在办学理念和方针方面,不少高校纷纷提出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等战略,制定了较为一致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折射到大学精神层面,就呈现出趋同化。

高校究竟要构建什么样的大学精神,不少高校并没有完全搞明白。有的高校没校训、校歌和校徽;有的高校校区多而散,各校区各自为政,教师、学生、教学、科研、考试、财务等方面管理制度不统一,反映到大学精神层面就是对大学精神认识不清,对大学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透。

2.大学精神缺失原因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抑制了大学精神构建。受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很多高校着眼于学生就业率而主攻实习实践技能训练,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之急需而实行专业化培养,淡化通识教育。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抑制了大学精神构建。在办学规模方面,不少高校千方百计征地建新校区,不顾实际增加招生人数,专业求异、求全、求热,结果是数量高了,门类全了,质量低了,特色丢了。

三、构建大学精神的路径

1.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大学生富有的创造性思想和行为都使得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重视校长主导作用

作为大学精神代言人的校长,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缔造者、守护者和传播者。大学校长能否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大学精神得以构建的关键所在。举世公认的优秀大学精神都与校长的积极倡导和推动密切相关。大学校长应根据国家发展和时代要求,清晰认识学校历史和现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价值功能,构建大学精神”

3.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育人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大学精神是大学生理想追求、信念智慧的集中体现,而人才培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在校园里连续生活学习数年,接受了系统的正规教育,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平时活动中,都会受到学校精神文化感染。时至今日,上海交大校园还盛传钱学森当年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通过强化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长期积淀而成的思想文化,为构建大学精神创造思想文化基础。

4.建立健全载体,营造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美丽心灵和构建大学精神的作用正越来越得到人们普遍认同。蕴含着文化内涵和科学精神的楼宇亭台、花园草坪、雕塑标牌等,就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培育精神的载体。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电子显示屏、校园官方微博的开通运行,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载体。

“大学精神必须要有浓厚的校园文化作支撑,特定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塑造出特定的群体个性,而特定的群体个性又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专题文化沙龙、主题文化论坛、文化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集中系统地传播大学文化,营造文化气候,为构建大学精神提供环境支持。

5.发扬民主,创建优良校风

发扬民主,就要尊重广大师生,倾听群众心声,创造公平环境,这样才会改善人际关系,才会有真诚沟通和合作,才会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培育出为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大学精神。“校风是大学精神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且已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一致认可的主体精神文化,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的塑造。”始终坚持和发扬优良校风是世界一流大学长期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优良校风经历史积淀和长期发展,形成大学精神,代代相传,催人奋进。因此,创造民主环境,增强民主观念,创建优良校风,就会为大学精神构建提供强有力保障。

6.体现个性,彰显特色

大学精神的构建应体现个性,彰显特色。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哈佛耶鲁,其大学精神无不彰显其个性化精神和品质。在大学精神构建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办学传统,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培育出个性独立的大学精神。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极其艰苦恶劣环境下,培养造就了大批一流人才的奇迹,仍被世人津津乐道,70多年后的今天,其“脚踏实地,乐观向上”精神仍有着现实意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大学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使学校得以生存壮大,这种精神就是值得保留的大学精神。另外,还可以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红色资源、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精神,为大学精神注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

构建大学精神,绝非一日之功。只有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继承优良传统,挖掘文化精髓,创新推动各方面工作,才能为构建大学精神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冯刚.弘扬和培养大学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3-26

[2]王金岭,闫莉.试论大学精神在新升本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3):113-115

[3]王琳博.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2(3):51-54

[4]邵书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35

[5]焦德杰,余宏.论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及其培育[J].德州学院学报,2012(3):91-94

作者简介:

杜晓光(1984~),男,河南安阳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构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提炼大学精神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