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03-0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因特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当前的语文课堂,不应该且不可能拒绝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适当利用网络资源,引进相关材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增加课堂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中,提升孩子们的语文能力。那如何适时引进网络资源,如何让它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呢?下面就结合我设计执教的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运用多媒体,欣赏桂林山水形象美
1.1《桂林山水》语言优美简练形象,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领会形象的山光水色的美。根据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借助于多媒体,让观察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风光,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抓准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带进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近处的绿水、小舟,江底的沙石,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山间的绿树红花,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怀产生共鸣,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是单纯的山水画面,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和情操论文服务。
1.2课文中作者特意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安排在两个结构相同而又严谨的自然段里,而各自集中表现在一个排比句中。这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段学文之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领略祖国语言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的好课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作者写漓江水用了"静、清、绿"三个词。我适时品评:流动的漓江水为什么说"静"呢?使学生意识到"感受"一词重要。文中的三个"真"字,如把它换成"很、太"等词又怎样,让学生领悟到"真"是"的确"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形象的比喻。如教学桂林的水"真绿"时,我让学生明白"翡翠"是什么(看实物)再问,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什么?说明什么?使学生逐步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漓江水的"绿"用"翡翠"来比喻,漓江水"清"用"无瑕"来形容。教学山"奇、秀、险"这一特点时通过幻灯片、看实物,进一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逼真,用语准确。
1.3《桂林山水》语言简练,生动优美,抒发的感情纯美。如何使这种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通过有感情朗读去揣摩品味课文,使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教学时,采用跟录音轻读,听老师范读、引读,全班或小组齐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指名个别读。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领会每个特点朗读时的声调和语气论文服务。如……真静……"一句用轻读,给人以幽静感觉。如……真绿……"一句用响亮志,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读后,师生共议,反复朗读,直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2.巧用资源——创设精彩纷呈的教学课堂
2.1语文教学讲究"以情感人",教学中的讲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很难真正从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网络平台的FLASH资源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在声音、图像、视觉、听觉的结合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创设的情景里,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再现语言美,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咀嚼文字,诵读文字,可以让学生真正切切地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孔子的智慧,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孔子论水的重点段,再让他们寻找,似乎还是脱离不了这一段。其实孔子的智慧在文章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出示了一个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阳光普照,眼前一片灿烂;桃花开了,殷殷如云;柳树绿了,身姿柔美;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经论道……我让学生给这幅画取名,有一个学生取了"不亦乐乎',我立刻抓住这个"乐",追问学生他们"乐"什么?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悟出孔子以生态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大自然即课堂,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我的适时点拨下,学生们明白了这种开放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教学相长,这正是孔子智慧所在。FLASH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文章中寻找原先忽视的智慧,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网络资源是巨大的知识宝库,一些网络资料在课堂上的恰当引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往往可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及时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探讨"孔子为什么将琴推给颜回"这一问题时,学生除了说因为颜回将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出示了网上查阅的三段资料:颜回、子路的故事以及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这段资料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冲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们将孔子的行为与颜回的个性联系起来。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通过孔子对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评价以及表现两位弟子个性特点的故事,学生们进一步地明白了,孔子正是基于两位弟子不同的个性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因材施教,也正是他的智慧所在。
2.3网络资源中涉及孔子的资料浩如烟海,让孩子自己去搜寻仿佛置身迷宫小论文。如果学生能够迅速地获取、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就如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寻知识的窗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及知识的拓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研究院网内容丰富,是海内外中华文化研究的资源共享平台。于是我在制作课件时设计了一个与该网站的链接,带领学生当堂浏览了有关孔子的大量信息。这一网站的推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
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于丹教授讲述的虽然是古代的《论语》,但时代的气息不时迎面扑来,我觉得推荐给六年级的孩子们看,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近孔子这位历史伟人,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然而,六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未必能对《论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怎样将《论语》带入他们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呢?我借鉴了评书结尾"卖关子"的做法,用悬念的设置来引发意犹未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结尾,我播放了一段从WWW.CCTV.COM网站上下载的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视频。当听到"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人生的大智慧,而不仅仅是些小聪明,那么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时,讲座戛然而止。这一悬念成为学生阅读的最好刺激,我也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将视野投向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拓宽自身的阅读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恰当地使用网络,深入挖掘互联网上的有效资源,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提升教学品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着非同凡响的魅力。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资源,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与语文学科的完美整合,使语文课堂在网络资源的背景下更高效,更具活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