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英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01-01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多数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注重训练学生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能力,而忽略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在教学建议部分又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语文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引导。现在学生作文过多地捏造事实、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缺乏写作的兴趣,写不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文章读来干干巴巴。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1.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参与意识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表达是感情蕴积、抒发的过程。好之者满怀挚爱,恶之者饱含激愤,有所求时充满期待,有所怜时情之切切,有所思时深沉,有所悟时欣然……因此作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参与意识。只有感情丰富,想像的翅膀才能更加舒展。如曹操登临碣石,一统中原的豪情激荡,方留下气魄宏大,想像奇特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毛泽东在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满怀激情,描绘出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光明而美好的境界。还有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令人向往,冰心的《繁星》令人沉醉等等。无一不是以作者丰富的感情为基调,才描绘出或雄壮或优美的意境。
2.注重学生感情投入,端正生活态度
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热爱生活,对事物有高度的热情,才能人宝山而获取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正如陶铸同志所说:"只要你是有心人,对社会主义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对事物经常接触,时刻注意,那你就有可能发现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相反的,如果你是个无心人,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是平平淡淡的,冷冷冰冰的,那你不管有多好的天赋,对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也只会视而不见。"这里所说的"有心人"、"有高度的热情",正是生活态度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作文而作文,只能是把作文看作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就不仅写不出好文章,而且有悖于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注重学生作文感情的投入,正是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而生活态度的引导,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靠的保证。
3.激发学生情感,要积极引导贯穿始终
3.1设计训练,出活题目,设置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讲究生活化、情景化是开放性活动中的作文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确有所感,有话可说,有文要写的切实需要而进行的。易于学生"动情"而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去,其间的行为指导、思想认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的教育,就自然地渗透进去了。要触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其感情,在训练中"进人角色",就要在训练设计上下功夫。情境型的作文训。练富于现实的生活气息,是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情景再现,或者是现实情景的合理延续,学生做这种训练如同步人真实的生活,感到熟悉、亲切,而从思想训练的角度看,则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养成了留心身边人事,做有心人的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动机。例如:①回忆性情境:唤起记忆中的情景,去创造性地再现。②即举式情境:针对当时发生的特定情景的写作练习。 ③延续性情境: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作进一步合理的想像,合乎情理地续写事情的发展或结局。如:班主任满面春风地来到教室,笑着说:"这次集体……" ④换位式情境:让学生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换位,进人故事的特定情境,合理想像,改写故事。
3.2要将作文训练与一些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如写《我爱我家》这篇作文时,我提前一周布置任务:(1)从家中的相册中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张老照片,向家人询问你想了解的事情,增强对家庭的了解;选择自家最有意义的一个物品,向家人仔细问它的来历。(2)师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家庭采访"的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且把这些问题步步细化,逐渐深人。(3)"采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注意围绕中心,引导学生深人挖掘这些与家有关的事和物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通过学生的采访、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知晓的普通事物和家庭生活的细节就会在眼前活跃起来,这时的写作可谓水到渠成了。
另外,作文教学还要注意抓好课外阅读、课外练笔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教师还要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如:可选择学生作文佳作向报刊杂志推荐,不够发表水平的,可在班内、年级内、校内通过壁报、校报、广播等方式予以发表,支持鼓励学生积累创新,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
4.重视学生情感思维的开发
学生写作时情感思维的道路是否畅通,关键不仅在于他们生活储存和知识储存底子的薄厚,还在于他们联想能力的强弱。写作的题材固然在下笔之前可以找到,但更多的是靠平日的积累和储存。"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教育学生除了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外,还要求他们善于运用思维器官,多想、多思、多分析,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对待生活要持积极乐观认真的态度,就能够视而见、听而闻,积极自觉地吸取生活中的养料以丰富自己。写作时就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5.用下水作文诱导学生的情感
有了情感,不一定马上能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也不一定能切切私语,汩汩而出。这可能有两种情况存在:一是"心有戚戚焉"而力不能逮。比如登高远眺,极目远望,看见秀丽风景,不禁诗兴大发,而一提起笔却不知从何写起。二是随心所言之,不加筛选,即使成文也是拖沓冗长,嗦繁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诱"其情泄,"导"其感发。教师若单单诱以单纯的作文技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极有可能教师在上面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叶圣陶先生多次阐述指导作文"教师要下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也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前不妨自己写一写,这样不仅可以深知作文的甘苦,体会写作的难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及以后的批改,而且"教师下水"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精心评改作文,深化写作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越详尽细致,教师情感投入越多,学生收获就越大,也越有利于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越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批改中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无论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开头结尾、过度照应,甚至某一句话,都应本着"多赞扬少批评"的原则,热情地加以褒奖。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不足之处批语尽量委婉亲切,多用商量讨论的口吻,评语书写工整,使学生觉得"作有所成",教师和蔼可亲,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充满写作兴趣。
总之,情感贯穿写作的始终,是作文的血脉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先引导学生进行充足的情感储备,再寻找合理的触发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开启学生的情感门扉,使他们全身心地进行情感的摄取、释放、交流,并开出创造性的精神之花。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