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岳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专语文教育中的观念、方法、教育手段、语文阅读的写作等方面谈创新教育。
关键词:中专教育;语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90-01进入21 世纪,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新变化,就是要实施全方位的创新教育,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以科学的手段,去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新时期的学子能够适应社会对他们的新的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的要求。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要求最大的就是对事物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的创新思想和对事物进行思维改造的能力。所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对事物创新能力的高低。这种人才标准的变化也就对我国中专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改变教学观念
柳宗元在《师说》里提到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在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老师就是解决问题的机器,老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这样的学习固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谈何创新?
1.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只有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多创设丰富多彩的画面,诱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课文描述的场景,并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把课堂当作实验室,先向学生解释死海不死的原理,然后由此引申到浮力,现场给学生做实验,让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创新意识。
1.2鼓励学生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是没有被我们重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才是会思考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合乎逻辑,言之有理即可,不要用固定框架阻断思维的发展。一旦有创新的思想出现,学生就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有时候,老师甚至可以故意出错,激发学生找出错误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此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1.3培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古代,老师非常严厉,如果学生不听话,就会被老师用戒尺打手心。而现如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不存在任何管制与被管制的约束。老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之中,和他们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二者的距离感,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创新的习惯更有力量。人的创新潜能的发展来自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学习不仅是为了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创造活动作铺垫、作准备。学习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偶然的创造灵感不是绝对的偶然,而是平时知识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因此老师应该遵循新课程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培养,并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阅读室,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广泛汲取各种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前提条件。以作文为例,学生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并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积累素材,才有可能写出有思想,有创意的好文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谈什么创新只能是闭门造车。
2.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自学能力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是适应新课程关于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学,才能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更多新知识的能力。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以后继而进行能力迁移即学会用法,这便是自学能力的形成。自学能力形成以后,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老师还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自学方法扩大学习范围,走进生活实践,积累大量的新知识。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再回归到课堂上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思路就开阔了,便可产生许多联想和独到见解,从而使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形成创造性思维。
3.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改变老师对课文繁琐地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语言,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知识训练的状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死海不死》时,就先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使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的鸡蛋,在烧杯中加盐后浮起来。通过这个实验推断死海"不死"的原因。让学生亲自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可贵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成功的实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同时也不忘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考察江河水质,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