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祥
摘要: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感知、思考、评价、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学习过程的总和,既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也是知识和信息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而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教学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对策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71-0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1.2阅读兴趣的淡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大部分课堂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两根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现有的资源没有利用,也没有资源生成意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无法整合,直接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1.3时间分配不合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有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可往往是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就不做任何指导。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效的合作,很难起到互帮互学的效果,也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4朗读教学质量低。一是朗读的量不到位,讲的太多,读的太少;二是朗读的质不到位,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朗读水平较低。
1.5训练淡化。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提倡重体会,生怕讲训练。课堂上过于关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忽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殊不知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内容情感的体验是相互促进的,课堂上品词品句少了,没有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文本情感内容体会也不会深刻。
2.应对策略
2.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了其真实的写作意图,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情景。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分析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或教师对课文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形象的概括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深深的体会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们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2.2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准备好教学内容,用统一的思想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接受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主的过程。课文内容会给学生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这种空白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去填充。学生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发现课文内容当中所潜在的东西,挖掘课文深层的意义。学生挖掘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再次创造的过程。在语文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3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笔者现任教四年级小学语文,拿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向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存的阶段发展,识字量也有所增加,已经不仅仅限于图画阅读的程度了,这一阶段重点向学生推荐和提供的是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而较之低年级又有一定深度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及儿童小说等。
2.4指导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1)诵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教师应教给学生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当然,有感情的朗读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只有阅读的第一步——诵读落实好了,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得以继续。(2)速读。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了不少自读课文,这明显对学生提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要求,因此要求我们有必要对速读训练加以研究,以适应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要求。可以采用限时阅读法的做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读完指定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当然,速读训练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不集中,速读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会受到影响,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3)精读。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速读的阶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精髓只有指导学生精读,才能使他们对阅读材料不仅限于"看热闹"和"看故事",而是致力于用心阅读,仔细挖掘,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杨九俊.小学语丈课堂诊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