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常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54-011.改变传统观念——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创造只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情,一般人不可企及。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必须彻底摒弃。其实,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它是人性的重要特质,是人的巨大潜在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刨造力的培养。它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创造道德、创造美感等。它不是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发明创造和产生"专利"。就教育的涵义来说,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薪是有区别的。成人的创新,应当是创造社会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独创与新颖为其主要特征。如科学方面已经验证的新理论、工程技术方面的新发明、文学戏剧方面的新创作、图画音乐方面的新作品等。而对学生的创新要求不同于成人。只要学生创作自己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的行为,丽不是模仿抄袭别人的,都可视为创新。只有澄清上面那种对创新的模糊认识,才能便于对学生进行刨新能力的培养。这是进行刨新教育的前提之一。
其次。还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过去我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总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就是人才.培养学生升学就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人才观也是滞后予时代的。"人才"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德才兼备的人,具有某种专长的人。人才应是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绝不应该是单纯天赋好、学业优、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人才观。这是我们进行甜新教育的又一前提。
2.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2.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造的火花,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出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中,我鼓励学生广泛收集有关人民大会堂的图片及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边观察边朗读,体会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有更深刻的理解,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办法。
2.2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悄然大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要求他们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春蚕》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围绕这一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银丝"是指什么?又添银丝说明了什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阅读能力也能逐渐提高。
3.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3.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3.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阅读一篇课文,不能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应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4.营造愉悦自由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可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无尽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识字课上将生字"吹"、"拉"、"弹"与班上同学所学乐器相联系,让学生演奏乐曲,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接着教师出示"吹"、"拉"、"弹"的乐器名,让学生将这些乐器名按偏旁分类,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列出的词语分类。于是,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找出了按字形结构、按字音等十几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继续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这十几种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看哪些方法最合理、最简便。这种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既掌握了生字,又开阔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5.加强学法指导一创新能力的钥匙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门类日益增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匾对这种形势,无论是科技工作者或是普通劳动者。不学会学习又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中自学能力是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如果离开学校后不会自学。不能独立获取新信息、新知识,他就不能紧跟科学前进的步伐,也就不可能科学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自然就不可能革新和创造了。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髂力的培-养便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承担起这个重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