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

2015-01-13 03:20马福德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马福德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46-01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形成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分析、不敢想象和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不良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配角,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变成一句空话。为此,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创新的方法

1.1 在课堂间实施师生情感交流。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主动吸收、主动理解、主动积累、主动领悟、主动运用、主动拓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的长效催化剂。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心理换位策略,在课本与学生之问架设起一座桥梁,更好地帮助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课文,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学生所阅读的大部分作品里面往往有着生动的形象,而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引导学生与这些角色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换位,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问、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能在课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更好地帮助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课文,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在"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沟通中,以上这些策略的运用应根据课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在运用中不断反思,让这些策略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对学生的课本理解与情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机地将课本的内容与熟知的生活、个体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自主建构。

1.2 在课本的"精妙处"聚焦情感。"精妙处"是指课文中最精彩的词句、语段,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在"精妙处"引导探究,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而且能深刻领会课本的人文内涵。课本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积淀丰富情感、陶冶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凭借。"立足课本、用好课本"这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1.3 优化阅读过程结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收集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借助有效的学习过程得以形成。然而,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习过程结构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到一些零星的知识,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不会触类旁通学习新的内容;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留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需求,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过程结构,并有意识地在同类学习内容中加以回顾、巩固、迁移;也有的教师尽管知道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但是,他们的教学过程设计比较粗,跨度大,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细化教学步骤,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结构,导致学生只能说出文章的只言片语,至于对怎么一步步学习的过程却茫然不知。

随着社会对新世纪语文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推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模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成为高中语文先导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据此分组,使各组学生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色。另外,教师应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明确高中与中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并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步骤,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在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中,应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给予明确指导,使学生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2.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的设疑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设问",可以让学生把那已有的感知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阔,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达到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的功效。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单一点的问题有时也可起到训练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学生只是将自己的看法与教材作比较;或以教材的观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3.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发散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新思维予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4.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有许多,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总而言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