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夏萌 彭宗祥
【高等教育研究】
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孔夏萌 彭宗祥
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和培育,有赖于对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开发。文章选取获得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资助的研究生作为考察对象,着重从研究生创业状况及认识误区等维度对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实践进行分析,探求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
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资助的研究生,采用电子版或用纸质版随机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共135份。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二)访谈基本情况
访谈对象主要是获得天使基金资助的创业研究生,通过访谈获取创业研究生创业的经历、经验和建议,见表2。
表2 访谈基本情况表
(一)导师背景
导师的规模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导师的道德修养与治学态度、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以及对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的了解等,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基金项目获得者的研究生多数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进一步印证了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创业意愿与实践统计分析
在“研究生如有创业想法、好的机遇和条件时会在校或毕业后去付诸实践”的调查中,被访中多数学生创业意愿较强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和年级差别不太明显,而专业和性别的差异却比较明显,男生创业意愿和实际行动愿望要高于女生,这和男生天生的爱冒险精神、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拼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而创业过程正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一个过程。同时,商学和工学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是最强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的知识面更适合创业的要求,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相对来说要多,同时开展的创业项目多是导师带团队的科研课题,因此在技术支持和商业转化率方面都有较好基础。调研还发现,文科专业的学生持观望态度的比率最多,超过一半以上。文科生较理工类学生思维发散、创意十足,但是在具体操作环节以及知识转化方面不如理工类学生,因此,创业教育可以对这些持观望态度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1]
(三)创业环境与创业文化
对“创业宏观环境,影响研究生自主创业”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认同和满意度较高,创业教育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创业的法律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但我们应该看到,创业的环境虽然有一定的改善,但有些政策的针对性不强,落实起来比较困难等原因使得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四)创业动机与创业性格
1.解决就业问题
调查显示有48.4%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形势越来越难,不太乐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只有7.3%的人计划着自己创业。42.8%的研究生,有创业想法,但还未真正付诸行动。在创业的人群中,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动机的占12.6%,由此可见,基于就业前景的压力,将此作为创业动机的并不在多数,没有更强烈动机的研究生对创业还是持谨慎态度。
2.获取更多财富
在创业的人群中,数据显示有31%的研究生,首要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获取更多财富。这也是社会现实,研究生面对很多方面的压力,通过创业获取财富也是很多人实际的想法,但是创业是个艰辛的过程,只有更高的创业情感动机才能是一个很好的支撑。
3.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选择创业的人群中,有50.4%的研究生,他们的首有创业动机是为了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说明了研究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把创业看作是对自我的挑战,他们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迫不得已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或者是获取财富。
(五)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能修到创业教育(创业基本理论、创业心理学,财物、税收、法律、个性化指导、人际交流与沟通、专利教育)相关课程,并且课程实用性强”的研究调查显示:学生的不满意程度较高。说明了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更多的还是注重专业知识方面,而关于提高创业综合素质技能的课程还是较少,同时,多数研究生认为学校里讲授创业知识和课程的老师经验和深度不足。因此,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教材还需进一步开发,课程教学方法有待研究,师资亟待提高。
“开设创业理论课程,模拟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论坛、讲座、竞赛等学校创业教育途径”满意度访谈的调查中显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途径满意度为一般。说明许多学校的创业教育未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之中,没有体系化、综合性的创业教育,限于开选修课,搞论坛讲座。创业教育只注重形式,而没有注重效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较多同学认为校外的社会实践对自身的创业意愿与行为很有帮助,作为学校、社会应多为研究生创设相应实习、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并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成功率,发挥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从对研究生创业团队具体实践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要素往往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容易被误认为是研究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利于创业实践的开展。
(一)领先的只是理念或技术而非产品
按照产品技术的成熟程度,一般是这样的划分:思想或理念—实验室试验—专利—大规模生产—实验—投产。本研究的个案团队只有2个团队基本完成了大规模生产的实验,其他团队基本停留在前三个阶段。部分研究生创业团队甚至停留在第一个阶段。这是研究生创业普遍存在的不足,他们创业绝大多数凭借一项技术或创意,缺乏面向市场的技术鉴定,缺乏从实验室到市场之间的产品试验,而从领先的理念或技术到大规模投产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参数变化,对此困难的估计不足,使研究生创业团队往往片面夸大产品的实际功效和赢利能力,匆匆实施创业项目,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2]
(二)强大的只是初期的团队配置而非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创业比赛以及创业领袖的个人号召力,前期研究生创业团队往往配置齐全,据团队负责人介绍,其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时,参与其中的同学涉及多个学院的数名研究生,但由于研究生学业压力大,存在着“兼职创业”的心态,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而且创业过程中的精力分配也往往是创业初期激情澎湃,而在开拓市场等阶段尤其是企业面临困境时则斗志全无。个案访谈中的创业团队中多数团队成员几乎全部是在校学生,目前已有部分成员外出实习、就业等,使得公司在正式运营过程中仍面临人手不足的困难。团队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团队的核心成员相继毕业,他们大都更趋向于寻找稳定回报的工作而非创业,核心员工的流失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擅长的只是创业比赛而非创办公司
目前国内的创业比赛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写”,即包括项目介绍、市场分析、战略分析、营销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分析、风险分析、CIS设计等,强调规范性和专业性。二是“说”即以现场答辩的形式展示团队创业风采。创业比赛要求的创业计划书固然可以帮助创业者梳理创业思路,而创办公司不同于参加创业比赛,不少豪情万丈的创业梦想最终走不出创业比赛,仍然是纸上谈兵,用创业比赛的成果指代研究生创业的成果,用创业比赛的能力衡量研究生创业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是对研究生创业的误读。[3]
(一)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1.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分类
从创业活动的方式、途径和结果的差异来看,可以将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两种导向类型。
学术导向。学术导向的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通过创业教育,激发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促进对研究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术导向的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研究生对其学术和职业生涯的创业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储备基本的知识,还要树立创业的自我意识,以期达到价值的自我实现,更要树立创业的社会意识,建立必要的社会义务感、社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感;同时,通过深入了解创业的全过程,以此来克服求稳怕变、安于现状的守旧思想,主动谋求创新和变革。
创业导向。创业导向的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研究生通过创业教育,使得有志创业的研究生个人或团队形成创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创业成功率。研究生创业与其他社会群体创业,都以创意或技术的实现以及市场化为主要标志。但两者的创业核心竞争力仍有显著区别,如前者更多强调对新领域、新市场的发现与开拓,后者更多强调对固有领域的传承。前者更强调技术或理念的领先,后者更强调资源、资本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创业导向的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而这一竞争力的核心是指研究生个人或团队所拥有的能够转化为商业机会的,不易被其他创业竞争对手仿效和替代的能力或优势。[4]
2.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重点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接受了更系统的专业教育,开展科技创业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支撑,而且,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从目前高校的现实来看,大部分研究生(以工科居多)都参与到导师的合作研究的科研项目中。他们的科研参与让他们更有机会熟悉基本的技术转移模式,更有可能识别科研初步的市场和商业价值。在校期间申请专利、撰写项目书、参加大赛、注册公司、寻找投资、经营产品,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一部分人创办了企业并顽强地存活下来。对创业教育来说,应从实际出发,偏重于他们从事技术转化活动掌控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提高研究生技术创业的转化率和成功率,还是对研究生创新、创造、创业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3.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
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有外部制度因素和内部制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政府管制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教育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的微环境。同时,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受研究生本人、大学以及环境三者的综合影响。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活动和大学的功能和社会使命的变革互相影响,与大学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及情境差异息息相关。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在商业性的技术开发和学术的自由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二)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影响
1.宏观影响
(1)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因素。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表现出的大学职能向社会服务倾斜的创业化特征,强调学术与产业实际、市场结合。这实际上都是大学对时代要求的反应,是技术的逻辑、大学使命和发展的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大学的创业化职能要求,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研究生教育要着力培养研究生掌握将学术与市场结合的本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创自身事业的能力。所以,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但可以理解创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因素,还可以为其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和增长点。[5]
(2)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创业教育制度环境构成的主要因素。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刻地影响了研究生群体、大学的社会角色定位,客观上也对大学的管理体制、产学研转化体制、教学体制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下,研究生的创业教育面临着制度趋同的压力和合法性压力。表现在创业教育方面就是不能脱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目前的专业教育体制,更不能脱离各个大学本身具有的文化传统。在这种制度压力下,研究生创业教育必须要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术创业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各种资源、智力支持体制和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提高合法性和师生认同感,进而为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铺平道路。
(3)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本身体现着学术与创业平衡、科研商业化和学术自由的平衡的价值取向。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创业教育往往指创立企业,对创业导向强调过多,普及面有限,导师和研究生本身的认同感有限。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在强调创立企业的价值的同时,强调运用创业思维管理自己的学术生涯,体现了对于创业本质的把握,创业就是用创业的思维,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至于这个事业是发展学术或是创立新企业,虽然其目标、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有差异,但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总体上说,这种平衡客观上扩大了普及面,也提升了合法性和认同感,对专业教育的创业化变革也有着极强的暗示作用。
2.微观影响
研究生也有两种学术创业路径。即创业型、学术型。创业教育需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
(1)有创业意向的研究生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根据调研结果反馈,他们往往是导师市场化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人员,甚至是导师创业的“委托代理人”。他们对于科研成果商业化开发的具体过程比较熟悉,有助于形成适合自主创业的“先前经验”,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能力比较强,完全有可能走向自主创业之路或者成为专利、技术经纪人等。对创业教育来说,如何与他们的创业导向型导师联合起来,开发这一部分研究生的创业潜力,丰富他们的商业知识储备是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的重心。
(2)从我国实际来看,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因为种种因素还不具备马上就创立企业的能力,主要还是以完成学业、管理好学术生涯为主,即使是基础研究实际上也需要有创业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培养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创业化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目标,这也是创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6]
(三)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进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创业就是创立企业,创业教育就是在专业教育之外进行商业知识教育的观念。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创业化地管理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能力,以及组合环境资源和自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树立系统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创业教育与现有培养体系和学校其他体系进行系统考虑,与教师创业结合起来,与科研创新结合起来,与大学产学研体制结合起来,与大学的各种具体创业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最后,要深化导师制的改革,注意发挥不同类型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创业上的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决定作用。
2.系统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将重心放在科研如何进行商业开发的转化上,也没有区分不同类型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差异性。此外,基本上没有针对导师和研究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实施,因此,系统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可以尝试按照学科大类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技术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将学校科研转化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汇编成册,作为辅助教材,还可以尝试面向大部分研究生举办专利经纪人考试培训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体系。[7]
3.优化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的创业化以及覆盖全部学术创业活动的从硬到软的活动知识。包括科技园、衍生企业、专利和许可、合同研究、产业培训课程、顾问咨询、筹资、学术出版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相应的知识培训,根据自身课题组现状,将一些惯例流程以及诀窍等隐性知识显性化,进一步方便学生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4.将导师纳入创业导师体系。从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观点来看,创业教育应该将研究生导师纳入师资体系。从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两个导向来看,学术型创业情境下,导师和研究生是师徒关系;在创业型情境下导师和研究生则变成合作者和委托人关系。无论什么类型,导师对于研究生学术创业的成效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应该是最主要的创业导师,应该成为继专职创业教育教师、校外企业家导师之外的创业教育的重要倚靠力量,这是判断创业教育师资良莠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8]
5.科学认识研究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从学术创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型研究生的创业实践形式主要是在学校企业之间不断地奔走协调之中。学术型创业的实践可能就在专业教育之内,就在他们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些创业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实训、模拟创业等各种活动一起构成了他们的独特的创业实践形式,特别是带有学术创业色彩的实践活动,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进一步挖掘其实践价值。
[1]孙玲远.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2]王晶晶,等.全球著名商学院创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3]房国忠,等.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4]赵大伟.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
[5]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6]应金萍.硅谷精神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09(7).
[7]邓汉慧,刘帆.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8]李尚群,刘强.创业教育[M].长沙:新华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兴安
孔夏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彭宗祥,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海200093)。
G643
A
1671-2277-(2015)05-0032-04
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一般课题资助(课题编号:ShsgeY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