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越
高校的扩招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几年,伴随着年复一年招生数量的膨胀,高校的债务也一直处在节节攀升的状态,甚至出现了浙江大学、燕山大学等一些高校卖地还债的现象,卖地风波暴露的只是当前高校债务的冰山一角,其实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债务问题。据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我国高校的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亿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甚至高达l0亿元至20亿元。2007年9月12日,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高校债务总计约2000多亿元。更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以上。高校债台高筑、入不敷出已成事实,如何解决目前高校所面临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债务危机的成因以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入手,谈一下债务危机的解决措施。
一、财务危机的成因
1.高校规模过度扩张
我国高校债务问题始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扭转当时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实施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在校生规模飞速增长,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到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4.5%,在校生达到3460万人。其次,专职教师规模增大,专职教师与行政教师的比例发生变化。到2006年止,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为57%,教职工中仍约有一半左右的人员不再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再次,高校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变化。1998年至今,我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固定资产值的绝对数均在不断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规模扩张过快。高校规模扩张没有把握好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速度和规模失去合理控制,存在着“大跃进”的现象。不少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原有的基础和条件确定近期和长远的规划,以致出现了规模的过度扩张,并导致了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下降以及导致资源浪费,加大了高校的财政开支,最终导致了学校的财政恶化。
2.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自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已从十几年前的不足百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939万人左右。在这种扩招规模和速度下,地方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在我国,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二是征收学费。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结余非常少甚至没有结余。而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由于财政投入和其他融资渠道有限,高校只能向银行贷款举债办校。
3.高校大兴土木,盲目攀比
随着招生人数的膨胀以及评比和评估等客观原因,很多高校不惜血本,大兴土木工程。高校出现了见楼不见人的怪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今很多高校为了通过评估或者为了升格,大搞楼盘建设,但部分高校把高校的未来发展仅仅和学校硬件相联系,却忽视甚至遗忘了学校的软件设施的加强。事实上,一个高校的发展不仅仅看其具有多大的规模、多大的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软件条件。其次,高校基本建设规模扩张的动因,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整个社会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因基本相同。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等研究了我国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好评,获得了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张军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绩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腐败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曹淑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两个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建设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再次,高校之间存在着盲目的跟风和攀比心理。在目前的形势下,高校大兴土木工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各个高校之间,你追我赶,相互攀比。总之,高校重楼不重人的理念使高校重心发生了偏移,加大了高校的支出,高校举债累累。
4.高校的浪费和奢侈现象加剧了学校的财务状况的恶化
高校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内部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管理人员甚至多于教学科研人员,这些都大大加重了高校的开支,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二是日常生活资源的浪费。由于学生没有树立节约意识,加上高校管理不力,高校日常生活用水和用电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严重浪费显然加大了高校的开支,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经济负担。就高校的奢侈而言,在高校所谓加强硬件设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不仅追求建设教学楼的可用性,更要追求其可观赏性和享受性。而对豪华的追求是必须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的,这完全脱离了学校自身的财务状况,完全是在浪费国家的财政投入。
二、财务危机的解决措施
1.发挥高校自身融资能力
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比如:负债高校的老校区一般地处市区,土地升值快,学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置换空置的土地、校舍,缓解资金困难;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办法筹措资金。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高校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渠道,如广为人知的“清华同方”“北大方正”等。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既能节约企业的科研投资经费,降低实验风险,又能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增强科研实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此外,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社会募捐机制。在这种募捐机制中,可以包括有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高教基金,也可以通过挖掘与整合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对母校社会资本的融资功能,构建校友对高校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等。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国可以以民办高等教育为高校市场化的突破口,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有益的尝试,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融资空间。
2.政府对高校给予政策扶持
民办高校除外,其他高校的基本建设均为国有资产,向银行贷款体现了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高校给以扶持。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校的贷款利息给予一定范围和额度的利息补贴;政府应协调银行等部门,确保国家助学金贷款的顺利实施,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准备金,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欠费的问题,保证高校的学费收入及时到位;政府还应减少部委和地方院校在拨款上的不平衡。国家部委院校与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之间在财政拨款政策上存在的差异,使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高校贷款的一个重要诱因。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的投入,在财政拨款、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及住房补贴等方面减少部委和省属院校的不平衡,使各类高校能在相对合理、公平的基础上相互竞争。
3.加强高校资金运作管理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应充分提高风险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融资模式。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对学校的融资项目进行考察、分析和论证,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风险。还可以根据资金需求和收入情况合理安排贷款结构,优化长期、中期和短期贷款的比例,对贷款的投放时间、数量和顺序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同时财务部门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跟踪管理工作,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另外,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资金运行监控系统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慧青.世纪之交我国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研究[J].教育科学,2008(4):72-73.
[2]曹淑江.我国地方高校基建投资努力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11(2).
[3]曹小青,耿成轩.高校债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纵横,2009(3):96-97.
[4]张甫香,卢盛江,周亚君.高校负债风险化解与防范[J].江苏高教,2006(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