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务合一 打造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2015-01-13 20:27熊建辉秦兰艳吴婷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21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

熊建辉+秦兰艳+吴婷

摘   要:世新大学是一所以传播为特色的私立大学,前身为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于1956年迁至台湾并更名为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后经1997年改制,升格为私立世新大学。创校以来,学校秉持着“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读书而来”的办学原则,以“德智兼修,手脑并用”为校训,致力成为以传播为发展主轴,并贯穿所有学科;理论与实务并重;校园民主、学风自由的高等教育学府,至今已连续6年获评为台湾教学卓越大学,稳健发展为一所全方位的综合性大学。为深入了解世新大学在办学特色、学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国际化、与大陆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情况,本刊专访了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教授。赖鼎铭校长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并获得图书资讯学博士学位;1990年回台湾后在世新大学任教,历任世新大学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教务长;2008年8月-2014年8月,担任世新大学校长,目前是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专任教授。访谈中,赖校长提出,理论与实务合一,发展传媒特色;自主管理,发挥院校三级治理功能;多方位辅导,打造杰出人才;引进优质国际化师资,实现校园系统的国际化;推进教育信息化,注重师生交流;加强与大陆高校合作,促进两岸师生交流

关键词:台湾世新大学;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两岸合作交流

一、理论与实务合一,发展传媒特色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赖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传播学校,首先,请您结合世新大学的概况,谈谈贵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赖鼎铭:世新北平大学最初于1933年在北平成立,当时名为北平新闻专科学校,著名作家林海音就毕业于该校。后来由于战争,学校被停办,由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在台北复校,并更名为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其办学理念在于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传播人才,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创校以来,我校秉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读书而来”的办学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凭着勤俭稳健的办学方针,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之下,办学绩效卓著,深受各界肯定,再度于1997年更名为世新大学。

首先,传媒是我校最大的特色。目前,我校有4个学院,分别是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和法学院,共有1.1万多名学生。其中,新闻传播学院的规模最大,共有6000名学生,8个系,分别是广播电视电影、传播、传播管理、新闻、动漫、图文传播、公共管理、广告学系。目前,我校的毕业生已经达7万多名,遍布台湾各个地方。其中,媒体界人士(像电视主持人、主播、明星、记者等)多半都是世新培养出来的,政治界也有很多世新的校友。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在台湾是数一数二的,在历年的传播业绩调查中均名列前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我校的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和法学院都在逐渐发展起来,我校也成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其次,世新大学是台湾的教学卓越大学。台湾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对大学进行以教学为主的评鉴,我校就被评选为教学型大学。台湾教育部门次长林聪明曾表示,一些研究型大学虽然在国际论文评鉴(SCI,SSCI等)上有很大进步,但这些学校也不应该轻忽教学。台湾一些公立大学,以前以研究为主,现在得回过头来发展教学,而我校早就是以教学为主的大学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与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比较类似。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注重杰出人才的培养。比如,我校推出的“卓越小龙”计划,透过竞争机制遴选优秀学生,进行拔尖训练,目的在于打造杰出人才。该计划实质是一种拔尖训练,通过此计划,我们可以训练“主播龙”“记者龙”“动画龙”“雄辩龙”等。此外,我校的教学方针是理论与实务并重,校训是“德智兼修,手脑并用”,所以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我校与台湾一些公立大学有所区别的地方,公立大学可能更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我们不同。传播是讲究实践、应用的一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校会安排业界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来给学生们授课。我们每年大概会请几百名业界老师进入校园参与授课,业界老师与专任老师的比例达到1∶1的水平,由他们合力培养学生。世新大学最大的特色在于追求自由、多元,在这里,学生很活泼,老师以学生为本位。

二、自主管理,发挥院校三级治理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很多私立大学在大学治理方面都很有特色,请您介绍一下世新大学在大学制度建设和治校管理方面的情况。

赖鼎铭:台湾的私立大学在治校管理方面比较自由。首先,我们有董事会,这一点是效仿美国的,校长对董事会负责,而且有比较大的权责。其次,校长是由董事会任命的,副校长、院长、系主任则由校长任命。校长一般会组织一个遴选委员会,让遴选委员会进行副校长、院长、系主任的遴选。再次,学校在聘用教师的时候要遵循“三级三审制”原则,即由各系自己寻找合适的人选,并通过教师评审委员会审查之后再申报到院,通过了院的审查以后校委会就会征询校长的意见。因为这些教师基本上是通过做演讲,并由老师和学生们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所以校长基本上会尊重院系的决定。这就是我们的大学自主。

在教师升等方面,我们有升等审查委员会,从系办到院办、再到校办,之后校长会选出几名优秀教师进行院送外审或校送外审,审查合格后上报台湾教育部门。也就是说,我们是学校自审通过的学校,即教育部门允许我们自己进行审查,这点已跟西方接轨。

三、多方位辅导,打造杰出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刚讲到注重杰出人才的培养是世新大学的一大特色,请您谈谈贵校在人才培养、追求卓越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

赖鼎铭:我们很重视大学本科教育。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我们称之为“新鲜人”。他们面对的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学习性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方式也与过去截然不同,对大学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或迷失目标,将对学生整个大学4年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借鉴欧美名校的创举,实施了“新鲜人守护神制度”,针对大一新生施予加强辅导。不同于导师制度,新鲜人守护神制度将每班分为3组,每组授予一名守护神辅导老师。因此,每位守护神老师只要辅导10余位学生,而且配置一名大三以上、熟悉学校学习环境且过去表现优异的学长或学姐担任守护神助理,协助老师辅导守护大一新生。学校要求各守护神老师每学年给予每位同学的辅导时间至少达36小时,使每位新鲜人获得充分辅导。守护神老师需对学生的各项生活问题,如租房、交通、感情、经济等进行了解,以充分达到辅导成效。这项制度受到了台湾各大高校的肯定并派员前来学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为培养杰出人才而进行拔尖训练的“卓越小龙”计划,世新大学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前,人们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技术认证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不是要训练书呆子,我们鼓励学生在教室跟老师学习,在社团跟同学学习,同时也迈入社会进行学习,如打工或者当义工等。在我看来,一个完整的学习就应该如此,而不仅仅是待在象牙塔里。我们和业界的关系很密切。除了前面提到的聘请业界的董事长、总经理为学生上课外,我校还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习机会。所以,我们的学生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在学校可以快乐地学习;第二,走出学校之后,可以得心应手地工作。

四、引进优质国际化师资,

实现校园系统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国际化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那么,您怎么看待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时,贵校在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化战略实践层面有哪些举措?遇到哪些挑战?

赖鼎铭:我所认为的国际化有3个内涵:第一,指学校的学生外文很好,语言能力很强;第二,指我们对国际局势的掌握,如经常安排学生出国了解国际局势、国际信息等;第三,指学校本身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其中,国际化师资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拿到国外博士学位的本土教师,还有一类是外籍教师。台湾的国际化师资通常定位为后者,即外籍教师,这和香港的国际化师资定位相似。以香港大学为例,在香港大学中,内地的教师约占29%,欧美国家的教师约占23%~24%,此外,还有其他国家的教师。这样的组合可称为国际化,而且生源也是国际化的。所以,国际化一定是指整个校园系统的国际化,老师与学生均来自不同国家。国际化一定要与国际接轨,甚至要比发达国家还要强。目前,就台湾和大陆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是,以我们现在的薪资很难吸引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质师资及顶尖的教授。大陆虽然有“千人计划”,但国际化的优秀师资仍不足。

在促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方面,世新大学还需继续努力。同时,我们希望我们能够自主调整学杂费,这样才有足够的经费去吸引更多的国际化师资。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注重师生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最近涌现的MOOCs。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赖鼎铭:网络学习在台湾也叫数位学习,在这一方面,每个大学都在推进。关于MOOCs,我校也在推进,可是并不是很成功。我认为,数位学习是把“双刃剑”。我们发现,在职回来进修的学生更倾向于MOOC课程。因为它的弹性较大,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在时间上比较自由。但是在校大学生,或者本科毕业之后马上读硕士的学生,更喜欢传统的授课方式,更喜欢面对面授课的氛围。

除此之外,我认为MOOCs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情感交流的缺乏。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最珍贵的是大家互相辩论、互相学习。例如,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师生比是1:8,即一个老师盯着8个学生。这样,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在认真学习。而且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只是在知识方面,还包括做人等方面。而在MOOCs中,老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也无法督促学生学习,要求学生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学生之间也缺乏更多的交流,无法展示每位学生各自的强项,进而让学生互相学习。此外,MOOCs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估与认可。这些都是MOOCs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认为MOOCs应该只能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不可能取代校园。

六、加强与大陆高校合作,

促进两岸师生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世新大学跟大陆的交流合作情况如何?

赖鼎铭:目前,我校在大陆有67所姐妹学校,如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等。我们的交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行一个学期的短期交流;另一种是“三加一”模式,如我们与福州师范大学的一个学院合作,该学院的学生在大陆学习3年,第四年的学业则在世新大学完成。通过这种模式学习的学生,由福州师范大学授予学位,但学生可以接受我校的培训。除这两种模式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交换生制度,我校跟大陆的“985”学校每年有20余位交换生进行交流学习。到2013年为止,已经有134位内地学生到世新大学攻读学位,包括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交流过程中,在您看来,两岸的学生或者学校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吗?

赖鼎铭:我们拥有相同的语言,没有沟通方面的障碍。但是,两岸的时代格局的发展以及制度均有所不同。此外,相对于大陆来看,台湾的海归较多,两岸人才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大陆,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能够为学校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此外,两岸的学生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一般来说,大陆的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而台湾的学生则更富有创意,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两岸学生各有优缺点,需要互相学习、互惠互利。

《世界教育信息》:您觉得两岸在促进教育合作交流方面有什么好的发展机遇,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

赖鼎铭:教育的合作交流产生的真正影响是相互的。近些年来,大陆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所以大陆学校具有较为充足的教育经费。而台湾与大陆相比,缺乏充足的经费但却拥有很多优秀的师资。所以我认为,大陆学校应该好好利用台湾已有的经验与人力资源的优势,派送学生赴台学习交流,亦或吸引优秀师资到大陆进行授课,达到两岸的合作互惠。

另外,台湾仍有人对大陆存在着不合理的刻板印象,所以大陆也应该给台湾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了解大陆,消除两岸隔阂。

编辑 郝星培 李广平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误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