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外交必须在与大国消弭分歧,与邻国实现安邻、睦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即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必须首先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其无疑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软实力”战略中的“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先导,中国制造业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与高速铁路相关的行业研究型大学之一,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走出去”和我国教育外事战略,为促进和丰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以及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人文交流;中国外交;软实力;高等教育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不论是作为区域大国还是全球综合战略平衡的利益攸关者,中国政府越发重视软实力的提升。随着美国于2012年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受到的不信任感和挑战与日俱增。与大国消弭分歧,与邻国实现安邻、睦邻成为当前中国外交决策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高等教育外事工作无疑成为当前中国外交“软实力”战略中“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文章中指出,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所谓人文交流机制,即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本文探讨如何透过高等教育领域外事工作视角构建中国外交中的人文交流机制,进而提升我国软实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外交环境。
一、软实力与人文交流的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 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某个组织或国家所表达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它的文化中, 体现在它根据内部实践和政策所树立的榜样中, 也体现在它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中。可以发现,文化和价值观是国际关系中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在国内政治语境中,大学被赋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而这种历史使命为提升软实力所需要的文化与价值观提供了基础和土壤,为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有效载体。高校教育领域外事工作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中的“以人文化天下”的理论来源之一, “人文”具有独特影响力。独特的“人文天下”理论持续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发展。这与中国传统外交思维中的“天下观”息息相关,从该意义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交流强调了“文化”与“人员”的交流,及其带来的对价值观的影响。从英文中的人文交流(People-to-People)的词义来看,其更强调通过人员交流实现增进了解和消除误解,即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或者民间(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可见,西方文化更强调人文交流的短期目的性,而中华文化更强调其宏观的持续影响性。
从我国目前开展的人文交流的实践来看,与文化、体育、旅游等交流形式比较起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不论从形式、内容和影响来讲,都是效果最突出和最明显的。
首先,教育外事交流有宽广的交流平台和内涵。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并启动了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促进了我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及多边关系,有效服务了我国的外交工作。
其次,在交往主体上,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以大学为主体,以教师和学生为载体,以人才的联合培养和科技文化交流互通为形式,而其他形式的人文交流多以政府间或企业间的交往为主体,在推进人文交流的工作时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反感情绪。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淡化了国家性、意识形态和政府主导性,更加突出民众参与、民间互动和持续影响性,同时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最后,我国高等教育外事交流的客体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人员。在实践中,对外交流活动直接作用于国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而不是政府,因而能够直接影响国外受众群体和机构,影响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的观感。高等院校和青年学生能够在特定外交议题上影响本国政府,从而影响外交关系和政府决策过程。这种迂回的影响过程可以是“润物无声”,亦可以是“于无声处”,但成效明显,并避免了在敏感问题上政府间的正面交锋。
二、中国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与人文交流
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的结束直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交流,特别是冷战后,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文化领域的扩展和竞争。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有了新的定义,源于17世纪末所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现代民族国家关系受到了强烈冲击。在世界范围内,主权国家加强了以国家政府为主要推动力的国家形象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公共权力介入到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推广的进程中。大国纷纷意识到软实力可以作为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有效补充。法语同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富布莱特项目、和平队、英国文化委员会等在推广国家语言文化等软实力上的推动作用已相当明显。伴随着教育文化的推广,宗教、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也得到了推广和宣传。这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品牌为号召,组织为网络,国家为后盾”的人文交流成为大国间开展对外交往、提升海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新世纪以来,随着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长,国际文化交流频繁进行,然而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受欢迎程度未能与国家实力的增长同步提升。作为软实力资源的教育文化交流在我国对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受众是普通大众,高等教育的直接受众又是大众之中的青年才俊,这种天然的联系奠定了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高度、亲和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文交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或课堂,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二是扩大国际教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通过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树立来华留学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政策措施,派出优秀青年学子赴海外高水平大学留学深造,宣传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和软实力,在我国与国外普通民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战略
(一)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和人文交流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并启动了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政府层面,国家已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高校应在设计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国际格局和大局观念,布局全球范围内一流名校合作伙伴关系,以国际化发展助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其在创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历程中,各专业和学科纷纷响应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学科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指引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组织引导校内各学科积极与世界著名大学展开合作,建立与世界一流名校的合作关系,选派师生到世界各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国外学术动态和研究前沿,进行国际科研合作。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之后,学校已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世界著名院校开展了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学校优势学科聚集的土木工程学院,已率先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展开了高速铁路领域的科研合作。
(二)高校需要探索对外交流新模式
高校应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这要求高校从自身优势学科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质性的对外人文交流,探索教育教学的中外交流新模式,一方面使国内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并成为中外民间交往和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使来华留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国情,传播和树立中国高等教育留学品牌;最后,高校还应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平台。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学校以拓展学生海外教育经历为途径,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海内外联合培养新模式,如通过成功实施中法4+4项目、中美1+2+1人才培养项目、加拿大渥太华大学3+2项目、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2+2项目等覆盖所有年级的联合培养模式丰富和提高了在校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视野和平台。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短期交流和暑期游学实习项目,如派遣学生赴康奈尔大学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派遣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赴国际铁路联盟实习等,借助海外机构的影响力、产学研综合整合力,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实习基地。
西南交通大学则通过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高速铁路人才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工程,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和专业,提高来华留学生专业课程留学项目的品牌认知度;通过引入专项高速铁路人才培养项目,如埃塞俄比亚高速铁路来华留学班、伊拉克大学教师来华留学项目等,推广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和标准,树立“高速铁路·留学交大”的来华留学品牌。
(三)高校对外交往应成为国家民间外交的主要力量
高等院校对外交往要进一步充实人文交流的内涵,构建符合自身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任务的人文交流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国家民间外交的主要力量。只有机制成功运行,内容才能不断丰富,面向海外青年才俊和知识群体的高等教育民间外交渠道才能真正达到“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使高等教育人文交流覆盖面更加广泛,交流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和代表性,更能服务于国家间交往和外交战略的核心利益。此外,高等院校对外交流活动还应进一步消弭人文交流的障碍,为高校科研和教育对外交流提供更多平台和机遇,为高校的全面深化改革增添动力。
以行业研究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学校一方面在国家轨道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中提供了长期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我国制造业迅速走出国门的浪潮中,承担了以“高速铁路”这一“硬商品”附带而来的技术标准、维护管理等“软商品”的输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担负起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西南交通大学已先后在成都和上海召开了两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新一轮中国公共外交中所承担的角色,即“西南交大郑重承诺,中国高铁建设到哪里,西南交大的平台、学科、人才、成果、智库就支撑到哪里”。
参考文献:
[1]Joseph S. Nye, WANG Jisi.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J].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9.
[2]Third U.S.-China Consultation 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2012.Lanham.Federal Information & News Dispatch, Inc[EB/OL].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010985070?accountid=42340, 2012-05-04.
[3]黄仁国.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 2010(8): 9-16.
[4]乔正顺.教育外交在国家软实力外交中大有可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2): 33-35.
[5]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 2013(4):3-18.
[6]徐飞.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主旨、方略、举措 ——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2014上海)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xb.swjtu.edu.cn/public/viewSpeech.aspx?ID=30, 2014-06-17.
编辑 潘雅 肖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