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瑜
9月5日,由《海峡旅游》杂志主办,福建佰翔传媒承办的“TALK XM两岸乡村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两岸关注并实践乡村开发的“实干家”,就“可持续的乡村,可持续的旅游”深入探讨。来自建筑设计院、地产界、政府机构、高校、旅游咨询机构、文化机构、旅游投资机构、旅行社的专家以及民间乡建人士、对乡村旅游发展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等一百多人参与了本次论坛。
我们如果找到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兼具自然保育,兼具在地资源关怀,还可以让在地年轻人就业、创业,找到认同和自信,这就是生态村营造的过程。
郑坤全,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执行秘书
郑坤全分享了桃米村从“垃圾村”变成生态旅游明星村的经验。“921”大地震之后,新故乡开始参与桃米重建工作。一个村落良好生态的建设与保持,首先需要在地民众的配合,人才培育是关键。他们安排村民们参加培训课程,考证发现桃米的特点在于种类丰富的青蛙,于是从发展青蛙生态文化开始重新出发,更引进日本纸教堂,为桃米的生态旅游助力。十多年来,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帮扶、文创策划、生态旅游等带来产值,逐渐使居民认同生态发展模式,打造出一流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桃米文化,成为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传奇。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做乡村建设,做民宿,还是卖柚子,还是要回过头来做故事,做真实的故事,生态种植过程的故事,才能感动消费者,才会形成新的农业品牌。
陈统奎,海南博学生态村创会理事长
陈统奎受到台湾桃米村的启发,返乡参与家乡海南火山村博学里的新农村建设,生动演绎出一条“造人、造神、造钱”的发展之路。返乡初期,他带领家乡的村民共同学习社区建设。基础扎实后开始“造神”,突出当地蜜蜂的优势资源,修复古村落,建造文化室,发展自然农法农业,邀请韩国艺术家驻村创作,修建山地自行车赛道等等扩大乡村影响力。等到火候足了,开始“造钱”,创建蜂蜜、火山村荔枝品牌,用上海推广团队加乡村核心团队的远程合作方法,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推动故乡社区发展。
农村就是农村,不是公园,也不是社区,更不是园林。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年轻人回来,让鸟回来,让民俗回来,做好这三点,我们的乡村就有希望了。
孙晓阳,北京绿十字执行主任
绿十字是专注于乡村建设的公益组织,从文化修复、环境修复,再进行建筑的修复,最终做成一个整体的乡村规划。他们分享了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郝堂村的项目案例。以“先生活,后生产”为准则,整环境,定文化,调风水,修规划,定民约,建制度,找岗位,重培训。首先开启政府与村民的智慧,从解决养老问题入手,再进一步改造环境,如建立家庭环境评比标准,家庭污水处理系统,乡村资源分类中心,减少填埋用地,增加村民的凝聚力。孙晓阳认为,保留乡土文化,保留原住民,是乡村建设的关键。
站在高速公路上看这个村庄,我对县委书记讲,你能不能接受一个观点,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画面,等我们从策划研究、规划、景观,到未来的整个乡村旅游的建设,全做完了,它还是这个样子。
李谦,UAM都市发展咨询机构策略总监
李谦以要扶贫搬迁的重庆奉节县兴隆镇卡麂坪村为案例,介绍了借助传统村落保护,帮助原住民来融入旅游环境,实现产出融合,扶贫致富的项目方法。他们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一尊重村民意愿,二尊重村落记忆,三尊重传统建筑,四尊重生态关系。如保留、改善村道,建立废水处理设施,用生物动力改善土壤。同时,培训村民进行创业,学习品牌意识,并在当地投资建造民宿作为典范,帮助原住民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也保护传统民居,基本上实现乡村文化的原真性。
要界定是做乡村旅游还是旅游乡村,到底是因为乡村很好导致旅游,还是奔着旅游来做乡村。
刘昭吟,unbaneer都市工作群创始人
刘昭吟从宏观层面,讨论乡村与旅游关系,强调政府要考虑乡村是开发还是发展。她认为,应该以发展为前提,把乡村变成一个有魅力的地方,让它本身有溢价空间。反对一上来就引进大企业,也反对景区,反对用城市规划的方法规划农村。应先考虑乡村产业增收,提高民生福利,进而增加政府税收,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发展旅游。她举例,在农村发展儿童教育产业,会是比较稳定的旅游。儿童在这里学农、归农、参加农乡食宿,以此为主题,配备上一个旅游业态,如农民大学、农业论坛、开心农场、景观农业、公共食堂、动物宝宝农场,以及公共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