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
卡龙,让飞鸟也聆听的音乐
有时,它似潺潺的溪水,汩汩而流;有时它似春风吹散的花香,沁人心脾;有时它似飞翔的小鸟,自由灵活;有时它又似鹰的呜叫,幽远深邃。它,就是卡龙演奏而出的音乐,由于卡龙演奏的音乐太优美动听,就连天上的飞鸟也驻足聆听。
卡龙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曾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是演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于元代从中亚传入中国。
卡龙最早在新疆麦盖提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名叫毛拉曼,他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作“有声音的木箱子”。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卡龙音箱呈扁梯形,上窄下宽,左曲右直,状似半张扬琴,左边边框旁装两层菱形或四角形的旋轴。共鸣音响左侧有一排可活动的三角形木质琴枕,面板中央靠左侧有一个不规则的上铁下木的弦马。琴弦挂在右边框的弦拴上,经过琴马、琴枕,绕在左侧弦轴上,用专用扳手,转动弦轴可改变音高,麦盖提、巴楚县的卡龙弦是17、18、19对,装34到36根弦。制作卡龙最好的木料是桑木,用桑木制作的卡龙光滑美观,结实耐用。
想要演奏出动听的乐曲,技艺的磨练是必须。演奏时,需将卡龙置于木架或桌上,前边略高,后边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执木制、竹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拨弹琴弦发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铁制揉弦器(又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右手技巧有弹、拨、扫、划、双弹、多弹和快弹等,左手技巧有实音、滑音、颤音和压弦颤音等,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演练才能习得。
热瓦甫,热爱到骨子里
在麦盖提县,有一位著名的老艺人名叫吾斯曼·艾山,60多岁的年纪,却结了18次婚,原因是他对农活一窍不通,只能在妻子劳作时,为她弹唱忧伤的刀郎歌曲,不久,两人便在这种忧伤的旋律中分开。艾山有个别号叫“六个一乐师”,因为他的财产是一把刀郎热瓦甫、一面达甫、一只羊、一头驴、一群鸽子和一个老婆。当地人还送他一个绰号“吾斯曼·热瓦甫”,意思是热瓦甫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个故事虽然稍显滑稽,但却表现出了刀郎人对热瓦甫热爱到骨子里的那种感觉。
热瓦甫又称拉瓦波、喇巴卜,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不但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乐器,也是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
刀郎热瓦甫的大小就像刀郎人的性格一般,自由自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形状和其它热瓦甫基本相同,只是型号略大而且制作粗糙。选材上,使用的是结实耐用的沙枣木或是桑木。在制作上,刀郎热瓦甫更为简单粗犷,首先在刨好的木板上画好形状,然后边刨边削。刀郎热瓦甫的背部扁圆,形状像一把巨大的铲勺,因此需在热瓦甫的头部凿出一些空的地方安置琴弦钮。接下来的程序是上17根弦,有意思的是,刀郎热瓦甫的把柄上没有按弦,这样一来,按弦的手指不必像其他热瓦甫那样频繁移动。刀郎热瓦甫所有的旋钮都可以上弦弹奏,不过仅用3根弦也可以弹奏。这个程序结束后,刀郎热瓦甫的制作就完成了。
弹奏时,需用右胳膊绕住热瓦甫,右手弹弦,左手在琴头把位。由于刀郎热瓦甫弦多但没有固定品味,因此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可刀郎老艺人们却运用自如,不得不令人惊叹。热瓦甫发音明亮柔和,音色委婉细腻,优美抒情。演奏技巧有单弹、双弹、弹挑、滚奏、弹弹挑、扫小滚和扫连续挑弹等,既可独奏,也可与其他器乐合奏。
艾捷克,心中迸发出的音乐
关于艾捷克乐器名称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伤感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名叫艾捷克的小伙子,随商队来到了长安,被繁华的长安城深深的吸引。他信步走到鼓楼,突然看到有一家胡人开的饭馆,老板居然是个格外漂亮的年轻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姑娘告诉他,下次去波斯时别忘了带个胡琴回来,那个乐器奏出的声音非常好听,她很喜欢。艾捷克记住了姑娘的嘱咐,和商队到达波斯时,专门去市场买到了一把胡琴。然而就在回来的路上,却不幸患病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伙伴们一定要把胡琴带到长安交给那位姑娘。伙伴们跋山涉水到达长安后,把胡琴交给了姑娘。悲痛的姑娘手拿胡琴,泪如雨下。为了纪念心上人,姑娘就借用恋人的名字把胡琴叫做艾捷克。从此,长安鼓楼的一个小巷里,终日都能听到艾捷克忧伤的琴声。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是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喜爱的弓弦乐器,常用于演奏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木卡姆的曲调,是新疆特色民族器乐之一。
艾捷克外型独特别致,琴筒呈球形,琴的内侧用蟒皮蒙裹,使共鸣体形成两个半球形,在它的周围有发音孔。普通的艾捷克都是四弦乐器,拉琴的姿势像是在拉二胡,可刀郎艾捷克的琴弦却复杂许多,中间有一撮白色的马尾巴,大约小拇指粗,制作时只是凭借制作者的感觉,而不计算确切的根数。两侧还有15根铁弦,别误会,这15根铁弦可不是用弓拉的,而是用指头按上,让艾捷克的琴声中增加些震颤的回音。
刀郎艾捷克琴弦复杂,演奏也复杂,由于琴杆上没有品位,每一个学拉刀郎艾捷克的孩子都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凭借感觉去练习摸索,这一过程让我相信,每个刀郎人都有一个音乐的灵魂,而艾捷克演奏的动听音乐就是刀郎人心里迸发出的声音。
手鼓,穿越到远古狩猎的现场
在央塔克乡,刀郎老艺人只要有一个手鼓,便可演奏起木卡姆,慷慨激昂的人声配以变幻多端的鼓点,瞬间让人们穿越到远古狩猎的现场。刀郎手鼓的节奏变化多样,5/8拍的鼓声,表现猎人们在寻找猎物,4/4拍的鼓声,象征猎人们用弓箭射击,猎物应声倒地,进入2/4的节奏,则表现刀郎人庆祝打猎满载而归的喜悦。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和壁画、崖画中,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作为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从原始社会起,刀郎手鼓就被广泛用于部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狩猎活动。为了惊动和震慑野兽,古代的刀郎人在打猎时常把树枝摇地哗哗响,刀郎手鼓铁环的哗哗声便是对这种声音的模仿。
比起舞台上常见的民族手鼓,刀郎手鼓要小一些,内径以0.25m-0.26m或0.3m-0.35m为宜,过大或过小都不好。好的手鼓用桑木、核桃木或梨木做成,蒙面多用驴皮或牛皮,鼓圈内部钉着许多小铁环,小铁环越多,就越增加手鼓响亮的副音,质量就越好,
手鼓是木卡姆麦西热甫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打击乐器,能够起到丰富乐曲,使多种声音合成一个节奏,增强演奏旋律的作用。
同时,它还是演奏乐器中的指挥家,有控制节奏、掩饰瑕疵、保证旋律多样等功能,所以民间有“手鼓掩饰所有乐器演奏失误”的说法。刀郎手鼓通常由演唱者间兼奏,可以一人边唱边奏,也可以二人或者多人演奏,甚至是几十个人同奏,使场面火爆。演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
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