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靓
何谓“少教多学”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把“少教多学,变灌为导”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精心安排课前预习
提前预习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经了解,多数教师也注重让学生提前预习,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预习要求,大多数学生的预习只是读读而已,对许多内容一知半解。课堂上,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只好再花时间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根本达不到少教多学的目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精心安排课前预习对促进“少教多学”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苏教版《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基于学生对克隆技术认识较少,如果不做好课前预习,许多教学活动都无法进行,反而会浪费学生真正的学习时间,在课前预习时,我是这样安排的: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借助词典了解“雄性,雌性,细胞,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嫁接”等词语的意思。③文中描写的克隆技术神奇主要体现在哪里?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克隆的?⑤借助网络知识查找目前克隆技术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克隆技术目前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这些预习问题的设计都是我在了解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听起课来就会倍感轻松,教师也无需在一些基础性知识上浪费时间,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做预习设计时,应主要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了解生物学名词的意思,以及关于克隆的一些常识。由此可见,精心安排课前预习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
二、以学生问题为基点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学的内容,只注重这节课自己要教会学生哪些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想从这节课上学到什么,教师教的多了,学生自然就学的少了。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学生的问题为基点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一课时,文章第四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在读这段话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布鲁斯为什么感动极了?”在教师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可是经过学生这一问,我想:是啊,这段话开头就是“布鲁斯感动极了”,并且是以句号结尾,学生读时会感到这句话出现得有些突然,看来学生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含义还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布鲁斯的认识呢?我是这样教学的:“请大家仔细再读蜘蛛结网的过程,找出蜘蛛结网和布鲁斯打仗失败的共同点,体会一下布鲁斯的心路历程。”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环境恶劣、力量悬殊、蜘蛛态度、织网多次、坚韧毅力”等多方面的比较,很自然地明白了布鲁斯感动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一定要从“少教多学”入手,怎样才能既少教又多学呢?教师要以学生问题为主,解决学生真正想解决的问题,从而真正体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者风范。
三、找准师生角色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把“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找准师生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变“主角”为“配角”,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把“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如教学苏教版《莫泊桑拜师》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较长,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合作学习能力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让小组成员任选一种莫泊桑拜师的过程进行合作学习,明确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了哪些问题,福楼拜是如何回答的,回去以后莫泊桑又是如何做的,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给小组成员听,并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巡回指导,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交流环节,对于没有异议的问题教师就不再重复啰唆,只在学生有争议的地方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引导,这样一来,教师教得少了,学生的收获自然多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一点,让教师的灌输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把“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在课前预习上做足文章,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