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美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的热门课题,也是当前深入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利用教学生长点进行创新,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活力。
针对小学科学教学,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通过导入吸引学生
如何使课堂教学的新任务和学生先期已经获得的知识发生有效的联系,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使之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的过程。如果把学生比作收音机,而把教师比作发射台,导入就是要把收音机调整到理想的接收状态,这样发射台的工作才有意义。常言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方面的基石。高质量的课堂导入还会降低教学中导学达标的难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的具体做法是:
1.闲聊导入法
科学课一般安排在上午第三节和下午一、二节课,刚上课时,由于刚上完另一门课程和经过了课间休息,此时学生们大脑皮层上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课本相关的区域。这就需要教师用适时、适当内容的“即兴闲聊”来使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使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得到抑制,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兴奋起来。如教学《今天天气怎么样》时,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各种天气的配乐图片,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引出研究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天气这个话题。(板书:天气)
(2)提问:回忆一下,你遇到过什么天气?
学生自己说遇到的天气情况。
(3)提问:有没有因为天气不好而影响你的生活的事例?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事例。
(4)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呢?有没有影响到我们?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该怎样来描述今天的天气?(完成课题的板书)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
这样的即兴闲聊就为新课讲解起到了稳定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搭桥铺路的作用。这种方法比那种靠直接切入正题来强迫学生完成这一转变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2.演示导入法
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清晰的现象,增强直观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描述事物的能力。用演示法导入,一开始就将学生兴趣集中到演示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很重要,和蔼可亲的形象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如教学《蜡烛的变化》时,我是这样做的:
(1)师:老师认为我们六(3)班的同学非常聪明,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问题。我这儿有一杯石灰水和一杯清水,没有贴标签,你们用什么方法鉴别呢?
(2)生:用吸管向杯中吹气。
师:这么简单呀!说说为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师:你们掌握的知识真多!
两位学生演示吹气,一杯变浑浊,一杯没有浑浊。(掌声鼓励)
(3)老师也做个实验让大家看看。师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滴无色酚酞,试管内液体颜色变红。
(4)师:你们觉得这个变化神奇吗?
(5)师:其实,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那么,这些物质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探究物质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这种耳目一新的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自然导入,并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3.联系旧知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有关的旧知识,然后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这样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探求的强烈欲望。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熟悉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4.电教导入法
利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材料。电教还能超越时空限制,给课堂教学插上翅膀,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学《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时,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两段资料(PPT1~2肯德基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看完之后你们有什么体会呢?大家是不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食品才安全?不禁要问:我们的食品安全吗?(PPT3揭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连串问题引导推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设疑导入法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能启发思维,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如能恰当地运用设疑,必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6.讲故事导入法
教学实践证明:对儿童极具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有趣的故事。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课题本身就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我是这样做的:
(1)教师讲述:一群小伙伴在玩球的时候不小心,球掉到洞里去了,可是洞口既小又深,手直接伸进去够不到球。这时,一位小伙伴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把球取了出来。
(2)提问:你知道是什么好办法吗?
(3)学生回答后,教师边演示边叙述:往一个杯子中倒水,杯底的小球随着水位升高,浮在水面上。
(4)将一个橡皮泥做的小球丢到一个杯子中,它却沉到了水里。这是为什么?
(5)指名学生回答。
(6)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能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出示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种故事性较强的导入往往能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题中。
二、通过探究活动启发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应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方式。“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是每个教师都知晓、了解的。让学生在科学课堂里动起来,成为探究式教学的标志。但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
自主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的基础之上。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明白为什么而探究。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应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做一个指南针》中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目的:用钢针来做一根磁针,检验是否是一根磁针;判断磁针的南北极;做一个指南针。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明确了探究目的后,探究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哪些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在科学课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一番提问和铺垫之后,学生就热情高涨地“探究”起来,“议论声、争辩生、操作声,声声入耳。”例如在让学生检验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这一环节时,学生看到钢针吸上大头针很吃惊、很高兴,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照这样下去,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汇报时不知如何开口。因此,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
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完成探究活动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为何做?”“做什么?” “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思中做,做中思”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往往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实验完毕,学生如果能够谈出实验现象,教师则根据现象总结一下;学生如果未谈出想象,教师干脆包办代替总结一下,一节课就算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愿意思考,依赖于老师。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三、通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
行为科学认为,工作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可见,在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受到动机激发程度的高低。
所谓激励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给受教育者以适当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我们也应从多元评价着手实施激励教育,通过多元评价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
把激励与竞争带进课堂就是以成功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学习行为,诸如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练习作业等,教师都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激励。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言,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感受至深。我还结合实际,采用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学生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科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情况,满15颗星以上可以得“优”,10~15颗可以得“良”,5~10颗可以得“中”,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切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事实表明,课改后教师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运用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教师用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好学上进,师生共享成功的乐趣。这种教与学的同频共振通过多元评价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努力探求再获成功的强烈愿望,塑造了学生完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的齐飞,使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