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军
作业设计是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然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却没有赋予其应有的重视,相反还呈现出一种随意性和模式化的倾向,学生学习效率自然低下。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发挥出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由统一性向层次性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直以来,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总是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做一样的作业。殊不知,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同样的作业学生的反应和感受也不尽相同,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为了让作业设计真正有效,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由统一性逐渐向层次性转变。
如教学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以后,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
后进生:学校校园里一个圆形花坛半径为6米,求圆形花坛的面积。
中等生:学校校园里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为120米,求圆形花坛的面积。
优等生:有一头牛被主人拴在草地上一个半径为6米的树桩上,这片草地长30米,宽15米,请问:这头牛能把草地上所有的草都吃光吗?为什么?它最大吃光的青草面积是多少?
在这里,教师这样设计作业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初次接触“圆的面积”的学生来说,后进生只要会套用公式求出圆的面积就算完成了他们的学习目标;中等生则需拐个弯,先找出求圆面积的必要条件,依次求出,方可解决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既是挑战,又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优等生来说,他们的作业既有趣味,又充满了挑战性,各得其所。
二、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觉得索然无味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过于局限于教材,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逐渐由封闭性走向开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作业实用,有价值,或者充满挑战等。
如教学完《认识钟表》以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有安排。在认识钟表以后,你能把你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一下吗?( )点起床、( )点刷牙、洗脸、( )点吃饭、( )点上学……这样的设计,学生做起来简单有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又如在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你现在的学习用品中哪些是还需要购买的,请大家回去以后到商店把自己的学习用品买齐,并且算一算:你一共花了多少钱?售货员又找回你多少钱?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同样的,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远离了生活味的作业也就关闭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窗口。因此在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发展水平,设计出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范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由单一性向灵活性转变
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好奇心和潜力也是无穷的。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一些单一的练习形式学生在初学时可能会感兴趣,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知识的扩展,回过头来再看同样的练习学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感受,甚至有学生会认为这些机械重复的作业简直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为了体现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在作业的设计上要由单一性向灵活性转变。
如学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后,教师就可以采取充分放手,以学生自编习题的形式,让同桌之间互相编习题。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编制习题的独特,会故意运用上一些“拦路虎”或“障眼法”的手段,以使其他学生“上当”。这样一来,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的重难点部分也得以充分的把握,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又如,学完《角的初步认识》以后,仅凭教材中有限的几个角很难使学生对角的各种形状变化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灵活性较强的作业:回去以后,用自己家里的火柴任意摆放成角的形状,并且跟家长说一说自己摆的图形中哪个是直角,哪个是锐角,哪个是钝角,再数一数自己摆放的图形中共有几个角。这样设计,学生做起来简单、轻松、有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得轻松,学得愉快,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还是一种教学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生而异,精心设计出有效合理的数学作业,从而让数学作业为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视野、拓展学习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