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绘画风格形成之探讨

2015-01-12 03:51王博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2期

王博

摘要:元朝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在绘画领域却出现一大批画家,对中国绘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元四家中的吴镇,可以说是极具个性的一位,在绘画风格上与其他三家迥异,且史料记载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吴镇早年的史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根据吴镇作品题跋、诗集等史料为线索,试图还原吴镇其人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来分析吴镇绘画风格产生过程中受到哪些影响。

关键词:高克恭;鲜于枢;董巨山水;文湖州墨竹一派

关于吴镇,史料中大多这样记载:吴镇山水师巨然,墨竹学文湖州,书法学巩光。巨然是五代时僧人,山水师法董源,时代与吴镇相隔三百余年。文湖州即文同,北宋时人,也是苏轼的表兄,时代与吴镇相隔三百年左右。至于巩光,是唐代僧人,记载很少,时代与吴镇相隔更为久远。在当时,文湖州作品已实属罕见,更何况巨僧。史料中也未曾记录吴镇曾藏有这三人的作品。即便曾有记载吴镇见过文湖州的墨竹,但也是偶有一次。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信息资源很封闭,绘画一般都有直接的师承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免生有疑问,吴镇与他们相隔年代久远,他是如何师承他们的呢?

关于吴镇早年的记载很少,《义门吴氏族谱》中曾发现,宋高宗吴皇后便是出自吴门。其父吴禾随其祖父吴泽做航运生意,人称“大船吴”。吴镇则随其三叔吴森长大,吴森的墓志铭是赵孟頫书写的,记录到吴森“惟嗜古书画,购之千金不惜。”是位书画大收藏家。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曾登载赵孟頫一批信件,其中一封是写给“静心先生”的,内容是赵孟頫托静心收留一人。而静心即是吴森的号,从此可以想见吴赵两家是有旧交的。既然吴镇家富收藏,这自然对他学画带来许多便利。那吴、赵两家既然有交往,那吴镇是否早年是跟随赵孟頫学画呢?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吴镇其人。

根据吴镇墓碣所载,其生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卒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墓碣传为吴镇自书,所以卒年待考。至正十四年之后仍有吴镇作品传世,如被《石渠宝笈》列为上等的《画竹》一图,即是作于至正十九年。由于此问题不影响我们对吴镇的探讨,就不多做讨论。吴镇性气混刚,少好剑术,博易理,终生未入仕途,隐居嘉兴魏塘。对儒释道都有深入的研究,常与佛僧、道士交往,并筑有园圃,绕屋种梅十余株,日哦咏其间,因号梅道人、梅沙弥。他生活清贫,曾教书于当地私塾,卖卜于吴兴、杭州等地。为人抗简孤洁,孑立独行,谢绝世事。因此在其诸多作品的款识中却很少提及当时的文人名流。而且史料中多提到,吴镇极不喜应酬作画,片楮不能取,有势力之人亦不能夺。经过上述的一番总结,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对吴镇绘画加以分析了。

根据吴镇作品的画款史料记载,言及同时代的非索画之人只有三个,即高克恭、鲜于枢、李衎,却未曾言及过赵孟頫。所以这三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首先根据吴镇的款识了解这三人:

例一,时人称吴镇诗、书、画三绝,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直接引用别人的诗,而有一首诗在他作品中却经常被引用。这首诗即是鲜于枢题在高克恭所作的《墨竹》图的:“凉阴生砚池,叶叶秋可数。京华客梦醒,一片江南雨。”[1]这种重复似乎暗含了对高克恭、鲜于枢的追忆。

例二,根据《郁氏书画题跋记》一书所载吴镇《竹谱册》题识:“墨竹之法……昔见于息斋学士《谱》中,谓须宗文与可……近世高尚书彦敬甚得法,余得其指教者甚多,此谱一一推广其法也。”[2]这段款识给我们三个信息,一是他曾见到李衎(号息斋)所著的《竹谱》,并推崇之,但并未与李衎有过来往。二是他曾得到高克恭(字彦敬)的很多指点,并推崇之。三是李衎、高克恭并师承“文湖州墨竹一派”,并推崇之。

例三,《石渠宝笈》所载吴镇《竹石》一轴中题识:“历观文苏之作,至于真迹未易得。独钱塘鲜于家藏脱堵一枝……至正七年丁亥初冬,作于檇李春波之客舍。”[3]此处所说“鲜于”,既有可能是鲜于枢,也有可能是鲜于枢的后代。相对而言,极有可能就是指鲜于枢。《珊瑚网》载有吴镇《墨竹》的题识:“凉阴生砚池····此鲜于学士题纸上竹,爱之,故录于此耳。至正九年三月廿九日……”[4]这里也没有用鲜于枢全名,可见很有可能只是吴镇的书写习惯。另外,纵观史料,并没有出现吴镇与鲜于枢后代来往的记录。

从以上分析来看,高克恭、鲜于枢很有可能直接指点过吴镇的绘画,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那高克恭、鲜于枢以及李衎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高克恭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卒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按其族源,属于色目人。其父对经学很有研究,高克恭蚤习父训,于经籍奥义,识悟弘深。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高克恭开始在江南为官,时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而此时李衎正是江淮行省员外郎,属于高克恭下级,年龄长高克恭三岁。鲜于枢则时任江浙行省都事,年龄长高克恭两岁。可以说三人是至交,而且与赵孟頫、邓文原、郭畀、仇远等关系都极为密切。他们即代表元初时最上层的文人圈子经常集会论艺。高克恭精于山水又善写竹,山水初学二米,晚年上溯董、巨,墨竹初学黄华老人、王澹游父子,后上溯文同。高克恭的墨竹渊源与李衎学竹是完全一样的,李衎又曾藏有文同墨竹数本,这对于高、李二人学文同墨竹更是得天独厚。鲜于枢又是当时的大藏家,还曾指点李衎上溯唐、五代时双钩设色法写竹。这更加说明三人的交往之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与高克恭、鲜于枢亦为至交,而且赵孟頫在诗、书、画各领域是一位全才,只谈及绘画,赵孟頫也是一位集大成的多面手。书法在当时与鲜于枢、邓文原并举,绘画与高克恭比肩,并且子赵雍、外孙王蒙三代皆为元代大家。其影响力可谓是贯穿了整个元代文人阶层。由此,我们再来分析吴镇。

《大观录》中载有吴镇《四友图》一卷题识,云:“与可画竹不见竹……梅花道人游戏墨池间,仅五十年,伎止于此……至正五年冬十月四日,梅花道人书。”[5]至正五年,吴镇六十六岁,也就是说其学画于十六岁左右。而根据高克恭大德三年(1299年)调离江南于大都任职,则可以推断吴镇若于高克恭交往应该是在其十六岁至二十岁之间。这也就意味着高克恭很可能对吴镇绘画有着启蒙意义的影响。再结合一下吴镇的师承渊源,他与高克恭之间有着相同的脉络,山水皆师董巨,墨竹师“文湖州一派”。比较其绘画风格,亦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皆喜好中锋运笔、墨法皆苍浑厚重。所有的这些线索,似乎都暗示高克恭即是吴镇在其当代的亲传老师。

分析到这里,或许我们都有一个避不开的疑问,既然上文提到吴、赵两家是旧亲,吴镇的三叔吴森跟赵孟頫又有交往,赵孟頫又是影响力极大的一个人,吴镇受到他的影响似乎更加的理所当然。那吴镇是不是也受到了赵孟頫的影响?目前仍然找不到证据。从两者画风上看,也相去较远。关于吴、赵之间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讨。

【注释】

[1]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5):54、88、106、124、149、158页:

[2]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5):120

[3]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5):46

[4]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5):149

[5]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5):12

【参考文献】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郑秉珊,吴镇[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陈擎光,元代画家吴镇[M],北京: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

[5]清·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寿勤泽,丹青圣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