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莲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是物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物理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有:1.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2.有趣现象法。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概念的掌握。3.以旧引新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与延伸,从而理解新的概念。4.类比法。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5.设疑法。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6.循序渐进法。对于有些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把握形成概念的阶段性。有的概念牵涉面很广,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这样的概念教学,我们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能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彻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我谈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第一,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以“力”这个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力”的现象,告诉学生“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其含义很广泛。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1)让学生列举人对物体作用的实例,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所感、所经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教师选取典型的例子写在黑板上,如:人推车、人提水桶、人拉锯等。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例子,最后得出:人对物体施加了力,物体受到了人施加的力。(2)引导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事例,并强调这些事例有共同点:“作用”。同样将学生所列举的典型事例在黑板上板书。如,挖掘机推土、吊车向上拉物体、磁铁吸引硬币、地球吸引树上的果等。这些现象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引导学生自己列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力”的作用的例子,同时在课堂上完成拍手、压桌面等身边的小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这样轻易地建立起“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现了教学目的。
第二,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从生活中感知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三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陷入的情况又怎样?用手指同时紧压铅笔两端看看手有何感觉?这样,使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进行“小凳压海绵”的实验,进一步突破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难点。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教师从形象入手,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第三,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思考何时Q=W,何时Q≠W。如比较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的定义式及单位有何联系,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讲清讲透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挖掘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特约编辑 安 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