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枫
摘 要:鲁本斯作为西方艺术史上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他的作品《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的肖像》,充分展示出的画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捕捉能力,画作的每一个绘画元素,都饱含着画家深挚而真诚的情感和对自然生命的精神关注。这幅画的价值已远远不只是目光所及的欣赏愉悦,它甚至超越了艺术所能承受之重。因此它被赞誉为“欧洲艺术史上最触动人心的儿童肖像画”。
关键词:鲁本斯;《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的肖像》;情感表达
鲁本斯是西方艺术史上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恢宏的气势、细腻的技法而驰名,在其众多的画作中,有这样一幅深情别样的作品——《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的肖像》(1616年)。这幅作品是鲁本斯的上乘之作,并成为很多画册的封面作品。但这幅尺寸只有37cm×27cm的肖像画,为何如此受人称道?以下就我们来共同探析这幅画作的迷人之处。
第一,画面充分展示出的画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捕捉能力。
这幅暖灰调的肖像画上所描绘的是鲁本斯五岁的长女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采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健康阳光、明朗天真的女孩形象。画家洒脱而巧妙地利用大笔触涂绘白色大翻领,将女孩的面容从暖灰色调的背景中衬托出来,并将脸部受光面着以微暖色调的明色,使那张天真无邪、清澈稚嫩、令人无限怜爱的脸庞生动鲜活地展示在观众的眼前。画面中她金黄色的头发在阳光的照射下脉缕分明,蓬松柔软。透过画面,我们甚至可以遥远地想象到一幅满怀温情的场景——在作画前,鲁本斯最爱的妻子,克拉拉的母亲伊莎贝拉才刚刚温柔地为她梳理了细软的发丝。
发丝轻柔垂下,克拉拉干净洁白的面容与额头饱满圆润,白皙的脸颊微微泛红,将少女心底潜藏的欣喜、希望、羞涩表露无遗。她灰绿色的眼眸地盯着画面之外,眼神清澈灵动,炯炯发光,洋溢着童稚的朝气和自信。脸部表情生动微妙,嘴角含笑,眉宇传情。
不同于鲁本斯大多数的长期作品,这里画家选择了速写的方式作画。着重刻画了克拉拉金黄的头发和晶亮传神的双眼。他用褐色、藏蓝、土黄画出克拉拉头发的暗部,再以泛白的金黄挑起蓬松的亮部发丝,中间部分则以棕黄过渡,轻松自然地笔调使得女孩头部和发丝极富立体感。眼眸是画面唯一的重色,在白皙的皮肤映衬下,灰绿眼眸的高光中,倾诉着天真动人的少女情愫,将观者的心绪深深吸引。
女孩的颈部、面容暗部鲁本斯笔触的处理越来越虚化,而头发的边缘、衣物和大翻领,则用更轻松的笔触将它们与灰绿色调的背景融合在一起,好像不经意间笔触已经飘荡过去。这幅画与鲁本斯后期厚重的油画作品也有很大的不同,它整体着色非常薄却不轻浮,有极为难得的通透的呼吸感。
第二、画作饱含的深挚的情感和背后令人哀婉的遗憾之美。
在鲁本斯的绝大多数画作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健硕的肌肉,丰腴的胴体,充斥着原始蛮荒的血肉气息,随着人物躯体的扭转、旋动,喷薄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
而这一幅《克拉拉·赛琳娜·鲁本斯的肖像》,却让我们见到了鲁本斯内心的回归,他将视野和情感重新倾注到内心深处之中。用酣畅淋漓的画笔,饱满的情感,记录了克拉拉美好的童年映像。画面中每一个笔触、每一个色块、每一缕光线的细微的变化都被他敏锐地捕捉到,女孩心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似乎也被画家领悟,并用最娴熟的技艺将其表现在画面上。除了女孩清透的眼眸、稚气的脸庞之外,画面几乎没有赘笔,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奢华精致的巴洛克艺术作品中非常少见。笔触间鲁本斯是如此的潇洒自信,更是能够感觉到他对女儿的浓浓父爱。
但遗憾的是,这个女孩在12岁时不幸夭折。鲁本斯在她5岁时创作的这幅的作品,成为了克拉拉留给他最后的纪念。
直到今天,当我们伫立在画前,看到克拉拉望着父亲的大眼睛,充盈着对生活的向往与好奇,似乎仍能感受到作为父亲的鲁本斯,如何满心怜爱、精益求精地描绘着女儿柔软的发丝和晶亮的双眸。
鲁本斯曾经说过,绘画所触及到的地方,就是他的世界。
在鲁本斯的笔下,色彩似乎具有传神的生命力,“他的绘画不再是使用色彩仔细塑造的素描,他们使用绘画性的手段做出”。无疑,我们通过画面所感受到的鲁本斯的情感来源于他对生活中这个女孩的审美观照。他以一名画家的身份,运用娴熟的技艺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意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幅被盛誉为“欧洲艺术史上最触动人心的儿童肖像画”的作品,它的价值已远远不只是目光所及的欣赏愉悦,它甚至超越了艺术所能承受之重。与其说是画面呈现出的协调的色彩、流畅的笔触、动人的光线和真挚的眼神打动了我们,不如说是每一个绘画元素背后饱含着的画家深挚而真诚的情感和对自然生命的精神关注令人深深折服。
参考文献:
[1]曾福泉.《当莫奈遇见鲁本斯—艺术的眼睛,有话说》,浙江日报,2014.5.9(00018).
[2]吕哲.《试论两种绘画艺术的情感表达》,美术大观,2012.1.
[3]高勇.《绘画触及的地方——鲁本斯的世界》,北京青年报,2013.11.15(C03).
[4]李晖.《情感的力量——鲁本斯与巴洛克艺术》,国际美苑,2007.7.
[5]欧阳英.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