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学仁
【摘要】古诗词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以自身深厚的文化气息,影响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近年来,人们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情高涨,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都不是很乐观。本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指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给予了重视。古诗词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更可以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古诗词中蕴藏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这些传统文化将是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显得至关重要,既要照顾小学生身心的发育特征,又要提高他们,最终渗透传统文化,并最终由他们传承下去。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古诗词教学要重视使学生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嚼字品词,加深理解,学会想象,体会感情,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下面就自己在古诗词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词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词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词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词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词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词的意境,加深体会诗词的含义与作者情感,因此在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带领学生迈入古诗词的殿堂,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3).
[2] 菅淑琴.浅谈增加小学古诗词教学吸引力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2(3).
[3] 薛法根.《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教后感[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Z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