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乐队的发展与变化

2015-01-12 14:37赵晓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豫剧

赵晓丽

摘要:豫剧乐队是伴随着豫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人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乐器从简单的“一鼓二锣三弦手”到中西结合的混合乐队,这些变化来自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历史背景社会需求等因素。

关键词:豫剧乐队;豫剧;发展与变化

豫剧乐队是伴随着豫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人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乐器从简单的“一鼓二锣三弦手”到中西结合的混合乐队,这些变化来自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历史背景社会需求等因素。豫剧乐队是为豫剧剧目的唱腔以及剧情服务的。不论“文场”或“武场”乐队,它首先是为演员服务,对演员的唱腔、道白、动作起着指挥、衬托的作用。所谓指挥,即控制唱腔的节奏;衬托就是烘托剧情和演员的情感。

豫剧乐队的“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为主弦伴奏至今。在20世纪30年代,豫剧乐队伴奏员很少,“场面”(包括文、武场)只有八人:即“一鼓二锣”(大锣、小锣),“三弦手”(大弦、二弦、三弦),梆子、手钗共八口。随后逐步增加板胡、二胡、唢呐兼笙等,乐队分为“文场”、"武场”。“文场”有板胡、二胡、三弦、唢呐兼笙;“武场”有板鼓、大锣、手镲、二锣,梆子有其他人兼,有“七忙八不忙”的俗称。伴奏多为大齐奏,因为那时没有定腔定谱。乐队和演员结合的少,演员出场乐队不知唱什么板式,演员用“甩袖头,比指头”等传统手势暗示乐队。如:甩袖头是“紧二八”,一齐伸拇指和星指是“二八板”等,使乐队很快奏起不同的板式过门来。由于伴奏人员少,演奏出的效果比较单调无味。使用的牌子曲有的与剧情、人物表现的情感不十分贴切,一曲多用,反复使用,观众感到很俗气。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著名编剧家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经典剧目,如:《白莲花》、《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特别是样板戏的出现,单靠几件民族乐器伴奏太单调,乐队“文场”增加了如琵琶、皮鼓三弦、月琴、中胡、中阮、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组和铜管组乐器、低音提琴等;“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伴奏人员增加多达20多人。在伴奏唱腔音乐过程中采用新的方法,按乐器的编制分组,按和声配器根据各种乐器的性能、音域、音色等特点,发挥其作用。豫剧音乐也有了和弦效果,豫剧乐队建制和功能方面也因此趋于全面化和正规化。

豫剧乐队使用的乐器,所演奏的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在唱腔音乐伴奏中,板胡在整个伴奏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板胡在弦乐中称为“主弦或头把弦”。它始终贯穿在唱腔音乐之中,其音乐高亢、明朗、清脆,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与豫剧粗犷、豪迈、激昂、优美、婉转的唱腔是相适应的。豫剧乐队在伴奏过程中起着领、托、保、送、让的重要任务。“领”,就是领奏者是群乐之首。当司鼓下簧之后使唱腔音乐的速度、节奏、快慢是否稳定,板胡起着关键作用。所谓“托”,就是托腔、包腔。伴奏应紧随唱腔,不能随意改变唱腔的旋律,唱时的托腔要轻、严、稳、准确。“保”,就是在演唱中演员出现滑板、掉板、跑调、晾弦时,乐队不能随演员走,要保持所定的基本音调并加大伴奏力度,及时转移演员听力的错觉,恢复正常演唱。“送”,是指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或因嗓子出现问题,应唱4拍的实际只唱1拍或2拍,后边的音乐由乐队来弥补把唱腔送到底。“让”,是指在演唱前的大过门中间,大过门奏至最后的两三小节必须弱下来,让演员开口演唱,给领唱让路。乐队在伴奏过程中不论是弦乐还是打击乐,都必须掌握好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应熟练掌握乐器的性能和技巧的运用,掌握伴奏要点及伴奏规律,在突出地方风格的同时应有所创新。从思想上要有伴奏为剧情服务、为演员服务的概念,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乐队合格的伴奏员。

豫剧乐队中的打击乐,俗称“武场石”或“硬场石”。其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大锣、手镲、二锣(小锣)等。打击乐器演奏配合默契,技巧丰富,发声响亮,节奏性强,声音的穿透力强。对于烘托剧情,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各剧种必不可缺的乐器。在打击乐器中,板鼓是主奏乐器,也是文武场石的指挥。板鼓也叫鼓子,俗称“边鼓”。演奏者称司鼓或鼓师,左手持手板,右手持鼓条(竹竿制)或双手持鼓条,指挥弦乐或打击乐演奏不同板式和锣鼓经。司鼓演奏的鼓簧叫发簧、下簧、按簧等俗称。弦乐的鼓簧头一般是每种唱腔音乐的专用簧头,如“多落”、“衣打衣”、“打打打吃打吃”等等。打击乐演奏的锣鼓经,同其他剧种大同小异,可分为开场身段,唱腔、锣鼓经三种。1.开场锣鼓经叫“打开台”或“大用台”,主要用于演出前召集观众。20世纪50年代以前,开场前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镲、大筛锣,叫大铜器,其他小铜器同时加进去,声音浑厚,几里地都可听得到。打的锣鼓经有“三便锤”、“上轿”、“下轿”、“三不照”等。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废弃,改为常用的“堂鼓、大鼓、手鼓、手镲、小锣”打开台,并沿传到80、90年代至今。2.身段锣鼓经,主要用于演员的念、做、舞、打等表演动作及幕间、尾声等之中。常用的锣鼓经有“紧急风”、“四击头”、“呼雷熄”、“乱砸”、“战场”、“砍马腿”、“冲头”、“落台”等等,唱腔锣鼓主要用于演唱前、中间、结尾,如“西锣”、“三锣”、“五锣”、“拐头钉”、“五项锤”、“凤凰三点头”、“中锤”、“扭丝”、“长锣”等等。

豫剧乐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伴奏风格,乐器的配备和音色的配器都非常科学到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新时代精神,今后要在继承传统的伴奏基础上继续创新,以老中青传帮带的方式传授豫剧伴奏经验,使唱腔音乐在豫剧乐队伴奏过程中更加规矩完美,使豫剧戏曲事业更长久更完善的改革发展创新。

【作者单位: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豫剧
档案管理助力非遗保护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外来文化影响下豫剧发展的对策讨论